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04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71.
Prolonged heating (1–248 days) of a recent sed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mild conditions (65 and 83°C) to understand the thermal behavior of extractable (unbound and bound) fatty acids (C12C32). In the course of the heat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This indicates that extractable fatty acids can be converted to a tightly bound form upon heating, before fatty acids are extensively released from sediment matrices. Changes in molecular distributions of extractable fatty acids upon heating were also observed. The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fatty acids (?C20)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tightly bound than are lower molecular weight (<C20).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16:1 and C18:1) are more easily converted to the tightly bound form tha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18:2 and C18:3). These differences probably reflect their mode of occurrence in sediment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origin.  相似文献   
872.
A two-stream approximation is applied to the equation of infrared (IR) radiative transfer in order to compute the detailed structure of fluxes and cooling/heating rates in inhomogeneous, cloudy atmospheres. The spectrum between 4 and 400 m is split into 50 bands, and absorption of water vapour, uniformly mixed gases, ozone, water vapour polymers and water drople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llowance is made for scattering by water droplets in the atmospheric window region (8–12.8 m) where the delta function approximation is used. The backward scattering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from the asymmetry parameter by means of a new simple formula. The model is compared to other radiative transfer schemes and some applica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873.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暖锋锋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假湿绝热假定,导得简化的半地转湿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强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特征,它还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得到增强并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874.
朱乾根,胡江林EffectsonAsianMonsoonofGiganticQinghai-XizangPlateauandWesternPacificWarmPool¥ZhuQiangenandHuJianglin(NanjingInstitute...  相似文献   
875.
松辽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根据松辽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U、Th、40K)含量以及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质年代地幔的热流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幔热流演化与盆地构造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6.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中低空出现在低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强度迫源还通过能量散射,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877.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 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在中低空出现在热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度强迫源还通过能量频散,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878.
黄铁矿处理含Cr(Ⅵ)废水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加热与超细粉碎方法对天然黄铁矿进行改性 ,探讨其去除 Cr( )的效果。将黄铁矿加热到 4 50℃时 ,试样除 Cr( )的效率大幅度增高 ,适宜的 p H范围从小于 2 .5增加到 3.0 6~1 1 .2 0 ,且加热改性的试样用量不到天然试样用量的 1 0 %。2 0 0目至 4 0 0目的天然黄铁矿去除 Cr( )的效率远较 2 0 0目以上的天然黄铁矿去除 Cr( )的效率高。试样久置不影响对 Cr( )的去除效果 ,去除率可达 99.2 %以上 ,反应后的 p H值都接近 4 .0 ,与磁黄铁矿处理 Cr( )废水过程中 p H值的变化规律一致。不同产地的黄铁矿样品除 Cr( )的效果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79.
本文分析了1986—1987年与1982—1983年两次厄尔尼诺过程中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区大气加热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次厄尔尼诺过程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区上空大气都是一个很强的热源区,且后一次比前一次更强;(2)两次厄尔尼诺的最强加热区明显不同,后一次的加热场分布异常偏北,前一次又异常偏南,这与同期赤道低压带的变化一致;(3)大气加热强度的明显不同主要是降水潜热的增长不一致形成的。  相似文献   
880.
本文利用一个σ坐标的三层初始方程热带球圈数值模式,以全球夏季平均纬向风场为初始场,研究地形的纯动力作用和不同地区的大气热源、冷汇对亚洲夏季两支独立的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针对它们对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员如越赤道气流、季风槽、青藏高压等的相对重要性设计并进行了—系列试验,东亚季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员被很好地模拟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