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6篇
  免费   5123篇
  国内免费   8311篇
测绘学   694篇
大气科学   4958篇
地球物理   4969篇
地质学   14392篇
海洋学   7158篇
天文学   235篇
综合类   2308篇
自然地理   5536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959篇
  2021年   1034篇
  2020年   1076篇
  2019年   1359篇
  2018年   1171篇
  2017年   1245篇
  2016年   1256篇
  2015年   1324篇
  2014年   1798篇
  2013年   1822篇
  2012年   1765篇
  2011年   1874篇
  2010年   1550篇
  2009年   1941篇
  2008年   1807篇
  2007年   1989篇
  2006年   1849篇
  2005年   1713篇
  2004年   1547篇
  2003年   1391篇
  2002年   1294篇
  2001年   1088篇
  2000年   1036篇
  1999年   987篇
  1998年   795篇
  1997年   752篇
  1996年   656篇
  1995年   512篇
  1994年   496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244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库勒萨依序列斑岩体δ平均3.05,属于钙碱性系列岛弧浅成岩。 SiO2含量为57.06%~70.74%,高Al2O3、Na2O、Sr和相对富集LREE,低MgO、Y、Yb,强烈亏损HREE。Na2O/K2O>1,Sr/Y平均57.67,正Eu异常,因而具有典型O型埃达克岩特征。库勒萨依序列斑岩体与Mo异常套合好,已发现钼矿体,找矿前景良好。该埃达克岩的确立,对深化西天山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今后找矿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张宏福 《岩石学报》2008,24(11):2457-2467
橄榄岩的Re-Os同位素体系作为探讨岩石圈地幔形成年龄的重要手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Re-Os体系是否会受到橄榄岩的低温蚀变如蛇纹石化和地幔交代作用或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在总结国际上典型造山带橄榄岩剖面研究和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橄榄岩的Re-Os同位素体系基本不受蛇纹石化等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 但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会造成橄榄岩的Re-Os体系的变化即Re或Os的带入。当熔体/岩石比例较小时(≤1),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会造成橄榄岩的Re含量显著增加,而放射成因的Os同位素即187Os增量有限。但当熔体/岩石比例很大时(≥1),会造成187Os同位素显著增加。同时,橄榄岩的Re含量与中等程度不相容主、微量元素如Al、Ti、Yb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橄榄岩的两阶段演化模式来解释,即早期的部分熔融残留和后期的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橄榄岩的Re含量与Cr含量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上述结果对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过程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华北东部古生代时期的确存在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然而新生代时期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普遍具有元古宙而非太古宙的事实证明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从而造成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变年轻。因此,新生代地幔捕虏体的Re-Os同位素年龄并不是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年龄,而是混合作用的结果。汉诺坝地幔橄榄岩的Re含量和Sr、Nd同位素组成符合橄榄岩—多元熔体相互作用的混合趋势,其橄榄岩的全岩Al2O3含量和橄榄石Fo的反相关性能够通过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83.
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旗 《中国地质》2008,35(1):32-39
文中回顾了中国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讨论了中国埃达克岩文献为什么多的原因,归纳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埃达克岩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中国埃达克岩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是现阶段国际埃达克岩研究的焦点和中心之一。尽管发表的文章不少,但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在埃达克岩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回答,有众多的现象等待我们去解释。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的成因、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以及C型埃达克岩与成矿的关系等,应当是今后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85.
以膨胀性的粘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粘土浆体的流变性实验和填砂管渗流实验,并使用一种新研制的微流量测量工具,研究了低渗岩心在较低流速下的渗流特性;利用微尺度流动理论,Einstein粘度定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引起低渗透油藏低速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论认为,粘土的膨胀性以及其水化后形成浆体的流变性是引起低速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6.
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的工艺应用矿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艺矿物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的矿石特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矿物组成与结构、工艺应用属性等,认为巴里坤膨润土矿蒙脱石相对含量高,原土适用于石油钻井、铸造和冶金工业,将膨润土深加工后,可制得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机膨润土、无机凝胶和高纯度蒙脱石等深加工产品.  相似文献   
87.
本文通过火铺煤矿矸石场滑坡的调查研究,在对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滑坡的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供该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参考。  相似文献   
88.
大洋铁锰结壳是潜在的重要海洋资源,多年来世界各国对此已作了大量调查.传统意义上的铁锰结壳均分布于3000m水深以浅的海山基岩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对东菲律宾海的地质调查中采集到大量褐黑色深水铁锰结壳.在300多个站位的取样中,在44个站位采集到结壳样品,可见结壳在研究区的分布较为广泛.该结壳发育于4000~5000m水深的致密至半固结沉积物的表层,厚度一般为2~3cm,最厚可达7cm.结壳为板(层)状.  相似文献   
89.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鯷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u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鯷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鯷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相似文献   
90.
The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properties during a diurnal cycle were investigated at one statio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area of the Alborán Sea.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spring when the water column was strongly stratified. This hydrological situation permit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ep chlorophyll a (chl a) fluorescence maximum (DFM) which was located on average close to the lower limit of the mixed layer and the nutriclin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pico-phytoplankton (estimated a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chl a) was higher in the surface, however, micro-phytoplankton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at the DFM level. Chl a specif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λ)) also varied with optical depth, with a* (the spectrally average specif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 decreasing by 30% at the DFM depth with respect to the surfac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icro-phytoplankton to the total chl a and a* was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a* reduction was due to changes in the packaging effect. Below the euphotic layer, a* increased three-fold with respect to the DFM, which agrees with the expected accumulation of accessory pigments relative to chl a as an acclimation response to the low available irradiance.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nge during the diurnal cycle was produced in the euphotic layer where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fternoon (from a mean concentration of 1.1 μg L−1 to 0.7 μg L−1) and increased at dusk when it averaged 1.4 μg L−1. In addition, a* and the blue-to-red absorption band ratio increased in the afterno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λ) diurnal variability was due to increase in photo-protective and accessory pigments relative to chl a. The variation ranges of a*(λ) at 675 and 440 nm (the absorption peaks in the red and blue spectral bands, respectively) in the euphotic layer were 0.01–0.04 and 0.02–0.10 m2 mg−1 chl a,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30% out of this variabil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urnal cycle. This factor should therefore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refining primary production models based on phytoplankton light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