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浙江省2月份连续降雹过程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资料、雷达产品等资料对浙江省2009年2月23—26日连续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降雹过程降雹区均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轴交叉点南侧约1个纬度,底层辐合区;850 hPa较强的水汽辐合和湿舌为此次降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下湿结构使对流性不稳定增强,逆温层存在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储积起来,底层冷空气渗透触发强对流发生;Ic500-700指数对此次降雹过程有较好指示意义;2月份冰雹雷达回波特征有别于春、夏季冰雹回波特征,冬末春初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对流强度偏弱,回波顶高偏低,其三体散射特征不明显,VIL值较小。  相似文献   
52.
53.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士康  王张华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2006,16(4):281-284,289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4.
用500hPa月高度场作月降水预报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用前期2——4个月500hPa高度场预报后期我国160个测站月降水量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可预报性存在着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时间变化上看,4、5、6月降水的可预报性没有8、9、11、12、1月降水的可预报性好。同时,探讨了影响这种时空分布变化的可能原因,指出将500hPa高度场作为对我国降水进行月长期预报的唯一因子,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种种限制,为了提高预报效果,还需要考虑海洋等其它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5.
对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以下简称高原高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并对1979~2006年间高原高压过程进行分类合成分析,研究了高原高压对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虽然引起高原高压的过程多种多样,但根据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成因主要可以将高原高压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高压在青藏高原的北部或西部发展。在高原高压发展后期,高原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绕青藏高原控制高原东北侧和东侧地区,不利于水汽向上述地区的输送,使得西北地区到川东地区易于出现高温天气,即“高原高压-高温区绕高原型”。另一类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烈西伸上青藏高原引起的高原高压。在高原高压生成期,副高西端控制川东地区,川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纬向的高温天气。当副高东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天气得到缓解时,川东地区受依然维持的高原高压影响,高温天气并不随着副高的东退而结束,将这类过程称为“副高-长江高温型”。  相似文献   
56.
宁夏大峰矿5500t爆破及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底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大峰煤矿进行了5500t的大当量工业爆破,这是一次进行地球物理、工程抗震等研究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是全面检测宁夏及邻区“十五”新建测震及前兆系统运行情况及工作状况的机会。除了加强固定测震台网的监测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还联合甘肃,四川,青海4省地震局布设了南北向的临时测线。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及爆破单位等十余家单位,分别在不同地点沿不同方向布置了不同研究目的的测线。本文就此次爆破和观测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7.
康林  季明霞  黄建平 《中国沙漠》2014,34(1):197-205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夏季沙尘指数51年来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夏季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环流场发现:500 hPa高度场上强烈发展的高原-贝加尔湖平均脊和减弱的东亚大槽,减少了高空低值系统对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地面场上“北负南正”的变压场分布使得两个地区西风和西北风减小,最终导致夏季南疆和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沙尘指数高值年时影响两个地区天气系统的差异在于:影响南疆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的西路冷空气和地面场上发展的南疆热低压,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则是北路和偏北路冷空气以及地面场上强烈发展的蒙古-内蒙古热低压。  相似文献   
58.
通过1961—2012年铜仁市各站的逐日降雨量统计出雨季开始期,利用EOF和小波分析方法,得出铜仁市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特点:铜仁雨季开始期主要是各地一致偏早(晚)型,其次是西北部与东南部雨季开始期呈反位相变化;雨季开始期偏晚年份为1975、1976、1986、1988、1995、1996、2005、2007、2011年,偏早年份为1961、1977、1989、1990、1993、2002、2008年;1985年之后,雨季开始期2~4 a变化周期显著。同时,利用NCEP/NCAR月平均北半球500 hPa环流资料,分析铜仁雨季开始期偏早年与偏晚年的3—5月之间的环流差异,让政府决策部门和公众对铜仁市雨季开始期时空演变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更好预测雨季开始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
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严华生  严小冬 《大气科学》2004,28(3):405-414
利用1952~2001年我国160个测站汛期降水和前期500 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资料以及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同时作为预报因子与汛期降水求相关.结果发现: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并且存在着较好的"隔多季度相关"现象.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为上一年的6~9月.影响我国汛期降水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汛期降水可预报性在北方和长江以南均较好.  相似文献   
60.
温娜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06,37(3):264-270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发现了冬季台湾以东黑潮的暖平流作用可能是维持该正反馈过程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超前和滞后相关及合成分析,提出从10月开始,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异常形成的暖平流作用会对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