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2篇
  免费   841篇
  国内免费   1486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710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4142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基于中国北方地区地基太阳直接/散射辐射计观测,分析了2001年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尺度和吸收特性。沙尘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升高,而尺度上升,粗粒子浓度显著增加,大气气溶胶表现出中性或异常消光特征。除沙尘活动之外,中国华北地区人为排放也是导致气溶胶光学厚度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沙尘源区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小于以往观测和模式结果。北京和香河两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和尺度谱基本相似,说明华北地区人为排放与沙尘活动类似,也表现出区域尺度的特点。由于沙尘气溶胶与人为排放气溶胶相比,折射指数实部偏大、虚部偏小,从而北京地区沙尘期间单次散射反照率明显大于非沙尘期间,特别是在近红外波段,说明沙尘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增加气溶胶光学厚度,同时也通过改变气溶胶物理、辐射特性来影响下游地区的气溶胶辐射强迫。  相似文献   
82.
如何站在信息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的快速开发,是资源信息系统领域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划分为图形数据库,应用图形系统和基础图形系统3个基本部分。对于复杂资源图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绘,需要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支持。在基础图形系统上进行专业编绘程序的二次开发是高效建立图件编绘系统的最佳途径,并需注意GIS集成应用,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和参数化设计等方法的运用,而系统平台开发是复杂应用的高级阶段。该思想可应用于煤及油气勘探,工程开发,矿区管理及区域地质等诸多领域的软件开发中。  相似文献   
83.
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天然矿泉水中的SO2-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直接测定天然矿泉水中SO2-4的方法在优化工作条件下SO42-的测定下限为0.09mgL-1,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4.
李心清  殷辉安  闻辂 《地球化学》2002,31(4):375-382
自然界的大多数造岩矿的是由两种或多种组分混合而成的固溶体。因此,在矿物,岩石和矿床等地质体的平衡热力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固溶体矿物热力学地为的问题。河南省西峡县杨乃沟红柱石矿泥质片岩中仅出现红柱石而没有蓝晶石和夕线石,红柱石矿物包裹体测温结果为420-600℃。通过矿物共生平衡p-t曲线所计算出的片岩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也应位于上述岩石学和岩相学等特征所限定的范围内。以此为基础,通过构筑矿物共生p-t平衡曲线的方法,对片岩中若干固溶体矿物理想性/非理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斜长石必须以非理想固溶体处理,而石榴子石,黑云母和白云母视作理想固溶体的计算结果同片岩的岩石学和岩相学等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85.
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成矿系统研究体现了系统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是现代矿床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简要总结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的几个要点,即(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2)我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3)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4)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矿化网络是在一个成矿系统中形成的诸类矿床和相关异常的时空分布和结构,它是成矿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表达。对成矿系统的深入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3)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3)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4)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5)各类矿床被改造的情况。这些都是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研究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86.
得尔布干成矿带中段八大关——新峰山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尔布干成矿带中段八大关—新峰山地区断裂构造发育 ,北东向得尔布干深大断裂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与成矿有关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的中性—中酸性侵入岩及次火山岩。赋矿层位主要有上库力组、塔木兰沟组及谢尔塔拉组。在分析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7.
影响地下应力状态的构造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瑞珣  吕古贤 《地球学报》2002,23(2):103-106
成岩成矿的外部条件中压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地下岩石所受的压力不仅来自上覆岩石的重力,而且来自构造力和热力及其它力。这些力合成一个三轴不等的应力状态,相当一个以最短轴为半径的球状应力迭加一个差应力。前者影响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后者控制岩石变形和组构的变化。通过三维应变应力测量,这两部分力通过计算是可以区分开的,因而这将是建立地下深度测算新方法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88.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模拟酸雨对福建四种山地土壤的淋溶与风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后保  林德喜 《山地学报》2002,20(5):570-577
在不同pH值 (2 .0、3.5、5 .0、6 .0及蒸馏水 )的模拟酸雨作用下 ,对福建四种类型山地土壤进行了为期 12 0d的淋溶试验。结果表明 ,盐基离子的淋溶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 ,尤其当pH≤ 3.5时 ,增加最明显。 4种类型土壤中各离子淋失量大小均为 :Ca2 >Mg2 >K >Na ,这与原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含量一致。在pH≥ 3.5的酸雨作用下 ,土壤中铝的淋失较少 ,而当酸雨pH =2 .0时 ,铝的淋失骤然升高。pH2 .0的模拟酸雨不仅增加了土壤铝离子的释放 ,而且加速了矿物的风化。在pH2 .0的模拟酸雨淋溶下 ,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紫色土中由矿物风化输入的 5种阳离子总量分别为 2 .94、4 .33、4 .35和 6 .0 4 (cmol kg)土 ,显著大于其它酸雨处理。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由阳离子交换、氢氧化铝水解以及原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三部分组成 ,其相对重要性不仅决定于土壤酸度、盐基饱和度和矿物组成 ,而且与酸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MLP neural networks trained using the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in mineral-potential mapping isthe paucity of deposit relative to barren training pattern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random noise is added to the original training patterns in order to create additional synthetic deposit training data.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deposits available for training in the Kalgoorlie Terrane orogenic gold province show that both th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a trained network and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ant prospectivity map increase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ed numbers of deposit patterns.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amount of noise using both uniform and normally distributed random noise.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noise to the original deposit training data, the number of deposit training patterns is increased from approximately 50 to 1000.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for the independent test set as well as for deposit patterns in the test set. For example, using ±40% uniform random noise, the test-set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increases from 67.9% and 68.0% to 72.8% and 77.1% (for test-set overall and test-set deposit patterns, respectively). Indice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ant prospectivity map, (i.e. D/A, D × (D/A), where D is the percentage of deposits and A is 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area for the highest prospectivity map-class, and area under an ROC curve) also increase from 8.2, 105, 0.79 to 17.9, 226, 0.87, respectivel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training-stop data set results in a further increase in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to 73.5%, 77.4%, 14.7, 296, 0.87 for test-set overall and test-set deposit patterns, D/A, D × (D/A), and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