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0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710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651篇
地球物理   707篇
地质学   1590篇
海洋学   386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4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复图像配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使用图像中的相位信息来提取高精度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精确的图像配准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提取数字高程模型的关键步骤之一,配准质量将直接影响提取的地面高程的精度。配准按照其精度分为粗配准和精配准。文中采用基于幅度互相关函数法完成图像的粗配准。在粗配准的基础上,使用最小二乘配准算法进一步提高配准的精度。实际数据处理表明,配准精度能够满足INSAR数据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Ma;SQ1至SQ25)中的SQ2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一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5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地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识别出3类不同成因类型和发育规模的层序界面、3个级别的湖泛面,划分出2个长期、6个中期、38~4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不同级次旋回层序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发现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近顶部的薄层灰岩和钙质泥岩也是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对比,建立了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等时地层格架,认为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深化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是随机理论研究的基础,而渗透系数是最为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国外有关渗透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工作已开展很多,但渗透系数究竟服从什么分布目前尚无确切答案。利用Borden含水层试验数据,对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若处理方法得当,渗透系数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同时,还对今后野外开展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试验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5.
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粗差判断方程中的判断矩阵和两个统计检验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函数式,论证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所确定的粗差不能定位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是相等的。通过算例,不仅说明两种研究方法对观测量不能定位粗差的判断是一致的,而且使用判断矩阵研究观测量的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会更加方便简单。  相似文献   
56.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31个分别形成于还原性咸化水体和淡水环境的页岩和泥岩样、20个油样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原油中的甾类化合物异常丰富,主要包括C27-29规则甾烷、C28-30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以及芳香甾类;不同层段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各具特色,发育于牛庄洼陷南斜坡咸化水体的富藻类沙四段页岩富含4-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形成于淡水环境的沙三段泥岩中甲藻甾烷不太发育。烃源岩、原油中规则甾烷的分布型式明显有别于甲基甾烷,指示两类化合物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藻类属种。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古环境、生物先质种类及热成熟度等多种因素。不同层段甾类化合物的特征性分布使其成为该区油源岩确认的关键指标。结果还表明,甲基甾烷在油源岩识别中比规则甾烷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依据甾类化合物,可判断埋深超过2700m的Es4烃源岩与原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发育于牛洼洼陷南斜坡的未熟-低熟特殊烃源岩-富藻类页岩与原油没有可比性,该结论是对近期油源调查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57.
华北地层大区寒武纪早期地层统一划分与对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正 《安徽地质》2002,12(1):1-24
基于华北地层大区数百条寒武纪早期地层剖面与安徽淮南地区基准层序(2组2亚组15段1个亚段)和带序(6个三叶虫带)的确切对比,编制了新的沉积分区图;依据有无猴家山组和馒头组下亚组是否完整,划分出5个沉积区;讨论了各区与基准层序-带序的对比;明确了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五山组、李官组、碱厂组、辛集组、朱砂洞组、苏峪口组、五道淌组、昌平组、府君山组、老庄户组、水洞组、黑沟组等)的层位归属(具体至段),确认与寒武纪早期地层有关的3个沉积间断(皖北上升、豫陕上升和燕辽上升),归属于重新厘定的蓟县运动的3个期次.  相似文献   
58.
The Teplá–Barrandian unit (TBU) of the Bohemian Massif shared a common geological history throughout the Neoproterozoic and Cambrian with the Avalonian–Cadomian terranes. The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an active plate margin in the Teplá–Barrandian is similar to Avalonian rocks in Newfoundland, whereas the Cambrian transtension and related calc-alkaline plutons are reminiscent of the Cadomian Ossa–Morena Zone and the Armorican Massif in western Europe. The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Teplá–Barrandian unit fits well with that of the Lausitz area (Saxothuringian unit), but is significantly distinct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Moravo–Silesian unit.The oldest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Bohemian Massif is dated at 609+17/−19 Ma (U–Pb upper intercept). Subduction-related volcanic rocks have been dated from 585±7 to 568±3 Ma (lower intercept, rhyolite boulders), which pre-dates the age of sedimentation of the Cadomian flysch ( t chovice Group). Accretion, uplift and erosion of the volcanic arc is documented by the Neoproterozoic Dob í conglomerat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flysch. The intrusion age of 541+7/−8 Ma from the Zgorzelec granodiorite is interpreted as a minimum age of the Neoproterozoic sequence. The Neoproterozoic crust was tilted and subsequently early Cambrian intrusions dated at 522±2 Ma (T ovice granite), 524±3 Ma (V epadly granodiorite), 523±3 Ma (Smr ovice tonalite), 523±1 Ma (Smr ovice gabbro) and 524±0.8 Ma (Orlovice gabbro) were emplaced into transtensive shear zones.  相似文献   
59.
60.
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忠信 《山地学报》2002,20(1):26-31
河流地貌最小功原理表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将向力示使流速增大的方向演化,据此推导出矩形流域全程流速的平均值(u^-)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指数(N)的关系式:u^∝-f(N)={1/2-1/[(N 1)(N 2)]}^1/2,f(N)被称为流速函数。这一最小功模式表明河流纵剖面演化方向是N由小变大。以西藏帕隆藏布中上游流域系统、干流全程及Ⅰ级阶地为例,由最小功模式计算的全程流速均值与实测值相吻合,从而检验了上述最小功原理和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