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893篇
地球物理   517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64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2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廖义樟 《气象科技》2007,35(B12):70-73,90
用常规天气图、云图和CINRAD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条件及其成因:500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边界层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中气旋及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共同作用是此次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该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在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有利于发展成组织性完好的对流风暴。CINRAD回波结构及特征有:此次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表征为飑线回波带,强回波区呈弓状,其后侧有弱回波通道,预示有灾害性大风;弓状强回波头部及其带上出现了中气旋;径向速度图有逆风区及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有辐合区出现,在弓状回波头部有气旋性辐合等特征。分析结果有助于对流风暴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92.
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赵桂香 《气象》2007,33(11):41-48
对2006年1月18—19日山西持续暴雪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暴雪过程不同于以往:(1)高空极涡稳定,强度较强,极锋位置偏北,沿极涡外围极锋锋区上分裂的短波小槽,与南支槽同相叠置,使得南支槽发展加深,暴雪发生在此期间。(2)地面图上,不仅形成回流形势,而且河套倒槽向北发展旺盛,倒槽前的暖湿空气与东南气流相遇,两支气流耦合加强,与北方冷空气在山西中南部强烈交汇,使得山西中南部出现了暴雪天气,这种回流形势与倒槽同时强烈发展的情况并不多见。(3)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就位于中低层两条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4)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露点锋的持续抬升作用,触发中层高不稳定能量的连续释放,是造成连续暴雪的重要机制,而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存在,不仅为暴雪提供了水汽来源和热量输送,而且使得重力波不稳定发展,加强了抬升运动。(5)暴雪出现在500hPa正涡度平流中心右前方,暴雪出现12小时后,正涡度平流中心强度迅速增强,对应暴雪出现一个增幅期。  相似文献   
993.
地形对沙尘暴的影响及敏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沈建国  姜学恭  孙照渤 《高原气象》2007,26(5):1013-1022
在初步探讨地形影响沙尘扬升、传输、沉降等动力过程可能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对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形成阶段沙尘主要来源于阿尔泰—萨彦岭及以东地区,这部分沙尘主要向东扩展,该区域地形对其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等地的起沙主要在沙尘暴持续阶段产生影响,之后主要向南输送,青藏高原东侧地形绕流对其强度具有影响。地形影响可以使沙尘的扩展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当上下游地形落差较小时形成整体推进式传输,此时沙尘位于对流层低层,没有上下沙尘层的分离;当上下游地形落差较大时形成分离式传输,沙尘位于对流层中层且在传输过程中沉降很弱,同时与地面附近的沙尘层分离。源于蒙古国、内蒙古等地的沙尘往往产生整体推进式传输;而产生于青藏高原的沙尘常形成分离式传输。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反射率因子Z与含水量M的Z-M经验关系式,反演含水量,并构建等高平面位置显示CAPPI和垂直剖面VCS两种显示方式。计算域定为以雷达站为中心的,水平边长为150 km,垂直高度为30 km的长方体箱区,分辨率是1 km×1 km×1 km。同时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以2004年4月23日发生在湖南省境内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为例,模拟该风暴云体的含水量分布。雷达反演含水量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不论在风暴的发展阶段还是在强盛阶段,反演得到的含水量等值线分布和模式输出总体相似,风暴中心的强度和高度位置吻合得很好,较好地反映了该风暴云的结构,反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5.
Sediment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lar tooth (MT) structures in the ca 2·6 Ga Monteville Formation suggest a new fluid flow model for MT formation: (i) intercalated shales and carbonate sands were deposited near to above storm wave base; (ii) sediments cracked, forming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MT cracks that were also open to pores in sand lenses; (iii) storm waves pumped sea water into open MT crack networks, causing rapid microcrystalline carbonate nucleation, Ostwald ripening of nuclei, and growth of granular carbonate cores; some of these cores were transported by water flowing through the cracks; (iv) unfilled MT cracks collapsed, and filled MT ribbons deformed plastically as host sediments compacted and dewatered; (v) carbonate cores were overgrown by polygonal rims; and (vi) MT structures deformed brittlely with additional compaction and produced pebbly lags if reworked. MT cracks may have formed by multiple mechanisms; however, expansion of gas from organic decay and sediment heaving due to wave loading best explain MT crack morphology and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fluid flow model for MT CaCO3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996.
The stability and high-pressure behavior of perovskite structure in MnGeO3 and CdGeO3 were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in situ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at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anvil cel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ructural distortion of orthorhombic MnGeO3 perovskite i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it undergoes phase transition to a CaIrO3-type post-perovskite structure above 60 GPa at 1,800 K. A molar volume of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is smaller by 1.6% than that of perovskite at equivalent pressure. In contrast, the structure of CdGeO3 perovskite becomes less distorted from the ideal cubic perovskite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it is stable even at 110 GPa and 2,000 K.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ase transition to post-perovskite is induced by a large distortion of perovskite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最短距离的细胞图像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细胞图像的分析处理中,经常会遇到细胞聚堆的问题,即多个细胞粘连、重叠在一起.为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需要将聚堆细胞分离成单个细胞,虽然已有很多比较成熟的算法,但几乎每一种算法都有其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积和周长相结合,外加形状因子为约束条件的最短距离的分离算法来进行分离.其中主要叙述了算法设计思想及其实现,实验结果证明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8.
1 INTRODUCTION Dongting Lake (28°18'–29°45'N, 111°35'– 113°18'E) is the second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and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se River) through the channel. The sur- face area was about 2 740 km2 (at the low  相似文献   
999.
钱莉  李英 《干旱气象》2001,19(3):23-25
文中对2000年4月12日出现在武威地区的"黑风"天气过程,从天气成因,动力诊断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环流的经向度加大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为黑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潜在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冷锋前的热低压,爆发性发展加剧了黑风的形成;前期高温少雨是黑风产生不可缺少的气候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1998年夏季松花江、嫩江流域大暴雨中尺度雨团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静止卫星云图、雷达图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8月上旬不同时段松花江及嫩江流域出现的中尺度雨团(≥5.0mm/h)活动情况。根据它们的活动特点及在卫生云图、雷达回波上的演变和物理量诊断场的特征,将其分为两类。第1类是典型的冷涡中尺度雨团,第2类为东南方有地面气旋活动的冷涡中尺度雨团,它们都出现在冷涡的成熟及消亡阶段,活动在冷涡的不同部位,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变特点。由此构建了相应的中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