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506篇
测绘学   260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466篇
地质学   716篇
海洋学   27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Although the study of topographic effects on the Rossby waves in a stratified ocean has a long history, the wave property over a periodic bottom topography whose lateral scale is comparable to the wavelength is still not clear. The present paper treats this problem in a two-layer ocean with one-dimensional periodic bottom topography by a simple numerical method, in which no restriction on the wavelength and/or the horizontal scale of the topography is required. The dispersion diagram is obtained for a wavenumber range of [?π/L b , π/L b ], where L b is the periodic length of the topography. When the topographic?β?is not negligible compared to the planetary β, the Rossby wave solutions around the wavenumbers which satisfy the resonant condition among the waves and topography disappear and separate into an infinite number of discrete modes. For convenience, each mode is numbered in order of frequency. As topographic height is increased, the high frequency barotropic Rossby wave (mode 1) becomes a topographic mode which can exist even on the f plane, and the highfrequency baroclinic mode (mode 2) becomes a surface intensified mode. Behaviors of low frequency modes are somewhat complicated. When the topographic amplitude is small, the low frequency baroclinic modes tend to be bottom trapped and the low frequency barotropic modes tend to be surface intensified. As topographic amplitude further increa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de number and vertical structure changes. This chang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topographic mode with the topographic amplitude.  相似文献   
852.
西藏甲玛埃达克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西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形成演化及构造环境,并建立岩浆成因模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岩石系列,同时具有O型(向C型过渡)埃达克质岩和I型(或磁铁矿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成因与新特提斯洋板片脱水熔融形成的流体与地幔楔发生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有关。中新世兰格期(15 Ma左右),由于拉萨地体东西向的"崩塌",导致拉萨地体开始伸展减薄,从而使交代地幔(EMⅡ型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形成了富含Cu、Au等成矿物质的具I型(或磁铁矿型)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富钾O型埃达克质铁镁质岩浆,并在沿该时期的正断层及裂谷系统侵位过程中,不断与下地壳高钾及中—高Fe/Mg的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伴随着相对较弱的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不断侵位浅地表,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853.
李俊东 《地球学报》2012,33(1):75-82
拟建的保腾公路是昆明至缅甸、印度国际大通道及亚洲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性工程——龙江特大桥附近滑坡稳定性对特大桥建设至关重要。文中针对龙江特大桥桥位区存在影响的主要滑坡——龙江特大桥1号滑坡, 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形态分布特征为基础, 分析破坏模式、形成机制和不利因素, 指出节理结构面是控制龙江特大桥滑坡形成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同时受地下水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该滑坡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也为公路边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54.
连拱隧道围岩一般为由节理结构面相互切割的非连续岩体,利用非连续性分析方法研究这类围岩的变形和破坏形态可以更好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DDA,对金鸡山连拱隧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将整个变形破坏过程划分为了3个阶段:中墙上方岩体变形、地表下沉、滑移面产生阶段、隧道左右洞两侧滑移带(或滑移面)的形成阶段以及中墙顶部块体失稳、隧道上方岩体快速塌落阶段。研究了金鸡山隧道浅埋围岩和深埋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其中边墙部位、靠近中墙的内侧拱顶或拱肩部位、外侧拱肩部位会首先受到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855.
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的城门山铜多金属矿床进行金属活动态找矿试验.结果表明,处于湿润中低山景观区的城门山矿区,上覆土壤中的Au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Cu主要以有机态和铁锰氧化物态形式存在,且在矿体上方它们的活动态率均达到30%以上,能较好的反映深部矿化信息.结合试验结果,在土壤测量中发现了城门山南侧的联盟银金矿化点.  相似文献   
856.
吕艳萍  赵秀 《矿物岩石》2012,32(1):107-115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具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岩溶储层是其主要储集类型。本文通过50余口井1 000余米奥陶系岩芯、300余块岩石薄片的观察及200余件样品的地化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形成机制。指出特殊岩相条件下同生期大气水溶蚀形成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形成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岩溶洞穴型储层;海西晚期热液溶蚀作用对岩溶缝洞型储层也有一定程度改造。断裂活动控制下的岩溶及热液溶蚀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储层形成机制,既受层控又受断控,表现为不同井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不同。盐体北边界附近,受特定沉积相带和古地貌控制,多种类型储层发育;由北而南的贯穿性断裂带上,受多期次断裂活动控制,多类型、多期次储层发育;而断裂带之间,储层发育相对较差。这对于区内奥陶系储层的评价和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7.
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区四号角砾岩筒是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超浅成侵位而形成的隐爆-坍塌型角砾岩筒,第一期矿化形成受角砾岩筒形态制约的不规则状胶结物型金矿体,第二期矿化形成受断裂裂隙制约的脉状矿体。前者主要受角砾岩筒本身的形态制约,形成不规则状矿体;后者受制于剪切裂隙系统,形成含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状金矿体。两种不同的矿化类型在垂向上存在明显分带性。在490m中段以下主要为受角砾岩筒形态控制的不规则状胶结物型金矿体,490m中段以上则逐渐过渡为受叠加裂隙控制的脉状矿体。  相似文献   
858.
主要讨论了福建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出3种矿床模式:梅仙式层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肖坂式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和龙门场式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结合元素特征,论述其构造演化特征和成矿机理,提出了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59.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策略相比可以提高结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文中将分散控制和滑移模态控制算法原理相结合,导出分散滑移模态控制(decentralized sliding mode control,DSMC)算法并应用于高层结构振动控制中。该方法是将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子结构,分别进行滑移模态控制。文中以某20层钢结构Benchmark模型为例,分别进行3个子结构与4个子结构的分散控制数值计算,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inear quadratic optimal control,LQR)效果相比,DSMC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相似文献   
860.
费康  王军军  陈毅 《岩土力学》2012,33(8):2408-2414
为了加强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内摩擦角的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1.5的高路堤的情况,最终填土中将发展成类似经典地基承载力理论中的由弹性楔体、径向剪切区和被动破坏区组成的区域。基于有限元得到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土拱效应的二维简化分析方法,并与有限元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合适的破坏面假设,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