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61.
结合2009年、2010年度达万铁路沿线车站供水工程红层找水打井工作为例,在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川东北红层区地下水的主要赋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对该区域内红层找水打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2.
MODUrnONTheS0uthChinaSea(SCS)isabophalrnarginalbasinwhereEastAsiamonsoonsprevail.0bviousadjustInentSoftheupperocanoccurduetOthealtematingsurnxneandwintermonsoons.ThemostboohantaspchoflargeanlecurmtSintheSesaretheupperoonnicresponsetothemonsoons(Dale,l956).MostpreviousmrehesfocusedondiagnostiesandmodelingofsuffocecurmtS.Wwti(l96l)plotalsurfacentsbasedonshipdriflsintheNAGAReportNo.2anddescritaltheperiodicallysdri-annualreversingofwindsandrtinthisarea.Xuetal.(l982)calculatalthedy-naAn…  相似文献   
163.
选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在东北地区2012~2019年的GNSS观测数据,建立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实现由全球参考框架IGS14到NEChina20的位置坐标转换。NEChina20与全球参考框架IGS14保持坐标系缩放比例一致,两者在历元2020.0对齐。NEChina20的精度(稳定性)在水平方向约为0.5 mm/a, 在垂直方向 约为0.6 mm/a。参考框架的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和覆盖面积的增加而退化,建议NEChina20 的适用范围在时间上限于从2005~2025年约20 a的时间窗口,在空间上限于东北地块及南端的河套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选用东北地区4个基岩站2000~2019年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建立东北地区季节性地面升降模型。NEChina20与该季节性模型相结合,为在东北地区开展长期的、高精度的变形观测构建了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4.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65.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区内白云岩的岩石类型及储集性。结果表明该区各类白云岩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原孔、晶间孔隙、铸模孔、裂缝性溶洞、裂缝等。结合物性资料表明颗粒砂屑溶孔云岩及鲕粒溶孔云岩为Ⅰ类优质储层、鲕粒云岩及砾屑云岩为Ⅱ类好储层、结晶云岩为Ⅲ类较差储层、泥一细粉晶云岩为非储层。  相似文献   
166.
杨吉  郑媛媛  夏文梅  孙康远 《气象》2020,46(3):357-366
利用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模拟和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6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弱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较强的地面辐合线是该次过程在较弱稳定条件下被触发的重要原因,也是系统前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东北冷涡影响下中层不断输送干冷空气到江淮地区,飑线内对流部分由降水拖曳导致的下沉气流遇到夹卷进入下沉气流内的环境干空气,使得其中雨滴蒸发造成空气冷却,下沉到地面形成冷池;冷池形成之后,垂直风切变方向不垂直于系统,且切变值较弱,造成水平涡度不平衡,是该飑线发展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不稳定条件和湿度条件较差也可能是系统没有发展为强飑线的原因。该次飑线过程的重要特点是较强的地面辐合线;较干的环境条件,意味着凝结潜热释放较少,而系统中的垂直运动更多取决于冷池和垂直风切变之间的水平涡度平衡。  相似文献   
167.
桂北银山岭花岗岩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中段,距海洋山加里东期花岗岩体约2km,该岩体内部发育有构造蚀变岩型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本文应用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法,获得银山岭中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形成年龄为426.3±4.2Ma (98%可信度,MSWD= 1.0),与其南部海洋山花岗岩岩基形成年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8.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脆弱性特征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矿业城市脆弱性分析框架,分析了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的脆弱性及调控对策,认为矿业城市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突出表现在面临的扰动因素多、强度大,城市结构敏感性较高,自身缺乏应对扰动影响的能力,并且外部援助机制和途径不健全。指出应积极促进矿业城市转型,减少或规避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扰动因素,优化城市人地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城市内外各种应对资源,有效调控矿业城市脆弱性以实现其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9.
青藏高原东北部MODIS LST时间序列重建及与台站地温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遥感获取地表温度(地温,LST)可以弥补气象站地温数据局地性的不足。但受某些因素影响,遥感MODIS LST标准产品中的影像存在"云污染"等噪音像元以及空缺值,影响了LST数据应用。本文在利用LST产品的质量标记信息(QA)和直方图极值去除法过滤低质量、不可靠LST像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EM-LST回归关系的滑动窗口空间重建算法,对2008年青藏高原东北部TERRA/AQUA上共4个温度通道的MODIS LST进行了重建,得到空间完整的LST时间序列。将重建后的LST与研究区11个气象站地表温度数据(T)的比较表明,在8day合成序列上LST-T一致性很好,平均相关系数达0.96,平均绝对误差为2.02℃;LSTT在月、年的尺度上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55℃和0.60℃)。LST与T存在的差异与两者的时空定义的不一致性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仍然存在的低水平噪音表明若需要更高精度的LST数据需要更细致的去云处理。  相似文献   
170.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India has a long history.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collective information, with improvemen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expectation is that under community control, local expertise on biodiversity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aboriginal peoples in northeast India and its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amples are provided in two different eco-cultural landscapes, i.e., Demazong (the Buddhist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Sikkim Himalaya) and the Apatani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Arunachal Pradesh, which illustrate the utility val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oth eco-cultural landscapes are indeed very complex and highly evolved systems with high levels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i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could serve as entry points in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ntegrating useful aspects into the moder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pertise. With rapidly depleting biodiversity in the developing tropic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er utilization today than ever before of the value of respecting the "Sacred" as a tool towards better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