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4篇
  免费   2448篇
  国内免费   2634篇
测绘学   809篇
大气科学   2747篇
地球物理   3323篇
地质学   4082篇
海洋学   1564篇
天文学   699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105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705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796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60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1.
古地磁学使用的虚地磁极(VGP)是在地心偶极磁场假设下计算的,由于地球非偶极磁场的存在,VGP一般不同于真地磁极(RGP).为了定量检验非偶极磁场对VGP的影响,本文利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 1900~2000,在全球5°×5°的“虚拟测点”网格上计算了VGP和RGP的位置,并求出两种磁极的经纬度偏差和二者的角距离.结果表明,南极地区VGP与GP的角距离最大,可达26°,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北部最大达到24°和18°,其余地区一般小于15°.VGP对RGP的偏差与地磁场分布有关:在非偶极磁场较弱的地区(如太平洋半球),纬度偏差一般不大(≤10°),但是在主要地磁异常区(如南大西洋和南极地区),VGP对RGP的纬度偏差可达25°.VGP对RGP的经度偏差要比纬度偏差大得多,例如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经度偏差分布在-180°到180°的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912.
外热带大气扰动对ENSO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峰  何卷雄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311-1318
合成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5次主要的ENSO事件,发现外热带大气扰动通过经向风异常不仅对ENSO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触发作用,而且影响到ENSO的发展和衰减. 因此,尽管ENSO对外热带大气扰动有影响,但同时外热带大气扰动又与ENSO有相互作用. 在ENSO发生前,南印度洋中纬度为反气旋异常,并通过Rossby波的频散作用加强了澳大利亚附近的反气旋异常;同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南风异常与菲律宾附近的北风异常在赤道辐合,促进了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爆发和其后ENSO的发生. 在ENSO发生之后,东南太平洋上的气旋异常及相关的南风异常进一步增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和ENSO的发展. 当ENSO达到成熟时,澳大利亚东部的反气旋异常东移,使东南太平洋的气旋异常减弱,南方涛动型环流异常亦随之减弱;同时,阿留申气旋异常加强,尤其是副热带北太平洋的风场异常可加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的涌升,使该地区海表温度降低,加速ENSO的消亡.  相似文献   
913.
逐步逼近曲化平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场资料的常规处理解释方法是建立在平面数据理论之上的,然而实际的位场数据大多为曲面数据,若把曲面数据当成平面数据进行处理,必然导致很大的误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曲化平”处理. 曲化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精度低、计算量大,因此,研究快速、精度高且适合大数据量处理的曲化平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已有的泰勒级数曲化平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逐步逼近技术和平均平面技术,使得曲面位场资料处理的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最后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14.
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在军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组成的近地空间系统是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活动的主要空间领域,地磁场和地球电磁环境与军事通信、遥感侦察、导航定位以及高空核打击等军事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已经公开发表于学术刊物的材料,对比分析高空核爆炸产生的人工辐射带和天然辐射带的主要特点以及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如亚暴和磁暴)对空间飞行器的损害,简要介绍电离层骚扰和不均匀性对通信的影响,探讨地磁场在导航定位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915.
地震波的场方程矩阵和能量的正定二次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场方程是能够表述半空间地震波场的整体特征.波动方程、速度方程和能量方程.通过分析可知每个场方程都具有各自的“场方程矩阵”.能量方程能够对所有场方程矩阵进行综合和贯通,给出了能量方程以“弹性矩阵”为核心的普适性表达形式.最后,运用矩阵的正定二次型理论阐述了“能量矩阵与弹性矩阵”之间一致的对称性和正定性.能量矩阵蕴含的动态力的平衡关系、速度的时间_空间分布和能量的传播及变化的物理意义,能够从能量矩阵的正定二次型特性表述出来.本文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复杂介质模型,相关的认识和结论可以拓展到均匀黏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均匀弹性各向异性介质、均匀黏弹性各向异性介质以及比奥饱和流体介质.  相似文献   
916.
灌注桩钢筋笼的充电电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电法是用于良导电矿体勘探的传统方法.利用良导椭球体的充电电场特征,结合模型桩试验,分析了灌注桩中钢筋笼周围的充电电场特征.结果表明在钢筋笼底边缘附近,电位曲线急剧下降,出现明显拐点,梯度曲线相应出现极小值.研究成果为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7.
本文概述了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经历和认识过程.在刘光鼎院士提出的"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理论方法指导下,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具有更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该类地区寻找油气是世界性难题,传统勘探手段已不适用.本文给出了该类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并以举世瞻目的普光大气田的发现说明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优势.文章最后给出在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918.
统计了渔洞水库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前后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图像、强度和频次都没有明显变化;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9.
大地电场变化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 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 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 24~25 h的全日波和8 h周期成分次之; 地电暴是在大尺度空间同步发生的,其谱值高于日变化谱值约2~3个数量级,主要以较长周期成分为主. 这一结果初步解释了大地电场变化的主要谱成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920.
We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behaviour of the axial componen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re-mantle coupling torqu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loidal part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observable at the Earth surface. For its computation, we use different model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expanded into spherical harmonics (Wardinski and Holme, 2006; Sabaka et al., 2004), and the mantle conductivity. The geomagnetic field, which we have to know at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for the associated computations, will be inferred from the field at the Earth surface by the non-harmonic field continuation through a conducting mantle shell. The aim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re (i) to check how sensitive is the computation of the torque with respect to the different geomagnetic field models, (ii) to check its dependence on the spherical harmonic degree n, and (iii)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chanical torque derived from the observed length-of-day variations (atmospheric influence subtracted) and the poloidal electromagnetic torque in dependence on the assumed conductivity. To use the non-harmonic field continuation for the torque calculation and to obtain an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geomagnetic field models on the EM torques are the major aspects of this paper. grm@gfz-potsdam.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