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6篇
  免费   2450篇
  国内免费   2640篇
测绘学   809篇
大气科学   2747篇
地球物理   3323篇
地质学   4082篇
海洋学   1564篇
天文学   699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105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705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796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60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作用于南海北部地壳岩体的外场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弹等色线与地震震中密集程度对照法,得到本研究区等效外场力的主要特点为:(1)非匀布荷载;(2)方向大致为:东—中部在N13~79°之间;西北部为SN向;西部在N51~78°之间;西南部在N25~69°E之间。  相似文献   
972.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973.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力场量值r0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r0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北达7  相似文献   
974.
巴士系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19-124
利用1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巴士系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应力场的总体特征为NW ̄NWW向,但不同地段略有差异。由北西至南东主压应力P轴方向由NWW ̄NW ̄NWW(近EW)向,P轴相对平缓,地震以走错动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应力场的变化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不均匀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75.
李延兴  赵承坤 《中国地震》1998,14(2):116-125
简要地介绍了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的布设、观测、数据处理方法案和监测精度等,较详细地分析了地壳水平形变与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6.
石门雄黄矿一号窿矿体构造及深部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先孝 《矿床地质》1998,17(3):277-284
通过对湖南石门雄黄矿一号窿矿区构造研究 ,雄黄矿床赋存于燕山期形成的背斜核部 ,背斜与断裂、断裂与断裂的交汇部位。在多种手段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矿区导矿构造为 EW向的 F1、F3 断裂 ,容矿构造为次级的 NEE、NE、NW、SN向断裂构造 ;提出了本区中生代的三期主要构造应力场 ,其中 SN向主压应力的构造应力场共轭角高值区为雄黄矿体富集地带。矿床受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奥陶系灰岩和构造的双重控制。认为在一号窿主矿体 NW、SW方向可能存在有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977.
新疆阿图什市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阿图什市近场 2 5km范围内鉴别出全新世活断裂 1条 ,全新世活褶皱 5个。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在全新世时期曾有两次显示断错活动 ,累积铅直断距 170 cm,最新断错活动的 TL时间在 ( 8.6± 0 .0 3) Ka BP以内。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 190 2年 8月 2 3日阿图什 8.2 5级地震 ,近期又发生了 1996年 3月 19日阿图什 6.9级地震 ,是一条地震断裂构造。由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与塔什皮萨克—阔诺勒果背斜褶皱构成的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距阿图什市工程场地以北 13km,其发生最大潜在地震的能力按 8.5级考虑 ,由全新世活褶皱构成的喀什—阿图什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按 6.0级考虑  相似文献   
978.
连续变脉宽发送激电方波与自动变周期测量二次场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明  刘书森 《物探与化探》1998,22(6):465-469
介绍一种新的激电数据采集方式。该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次测量操作可同时获取极化二次场随时间衰减和随深度变化的信息,同时还讨论了实现该采集方式的仪器工作原理和信号测量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79.
Interplanetary transients with particular signatures different from the normal solar wind have been observed behind interplanetary shocks and also without shocks. In this paper we have selected four well-known transient interplanetary signatures, namely: magnetic clouds, helium enhancements and bidirectional electron and ion fluxes, found in the solar wind behind shocks, and undertaken a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th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ar observation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commonly different signatures appear in a single interplanetary transient event,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simultaneous, that is, they may belong to different plasma regions within the eject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may be generated by complex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ejection of plasma from different solar regions. We also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of these signatures correspond to cases when an H flare and the eruption of a filament occurred near solar central meridian between 1 and 4 days before the observation of the disturbance at 1 AU, the highest association being with flares taking place between 2 and 3 days before. The majority of the H flares were also accompanied by soft X-ray events. We also studied the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ssociated solar events and found that between 80% and 90% of the interplanetary ejecta were associated with solar events within a longitudinal band of ±30° from the solar central meridian. An east-west asymmetry in the associated solar events seems to exist for some of the signatures. We also look for coronal hole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the explosive event and find that they were present almost in every case.  相似文献   
980.
ntroductionSeveralyearsago,ShanxigrabensystemwasstudiedmainlyandindetailinChina.First,byusingthemethodofseismogeology,geoph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