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以紫色土为材料,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小麦生育期变化动态和土壤水分动态,并探讨了不同土体的水热特性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上砂下壤土体和全砂土体的水热动态和小麦生理代谢较为协调,上壤下砂土体和全壤土体的土壤含水量较高,但土壤日温差较小、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较低,不利于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42.
四川紫色土旱地面积406.1万公顷,其中37%是紫色土退化严重的低产地,40%是紫色土退化较轻至中等的中产地,23%才是紫色土未退化的高产地。紫色土退化主要由于利用不当,缺乏应有的保护所造成。退化的防治措施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投入,增施有机肥,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法等。  相似文献   
43.
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坡面水蚀的主要侵蚀动力来自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将坡面水蚀过程分为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可以从侵蚀动力、侵蚀特征差异与侵蚀规律等方面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与机理。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及微小区测定技术,以大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和测定不同雨强与不同坡度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和侵蚀量,揭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土壤降雨侵蚀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小雨强(<67.26 mm/h)下,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率具有稳定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变化微小;大雨强(106.57 mm/h)下,降雨侵蚀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上下波动;(2)紫色土降雨侵蚀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相关,随降雨强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降雨侵蚀率与坡度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坡度的增加出现临界坡度,且临界坡度随雨强的变化而改变。在中小雨强(18.06~67.26 mm/h)条件下,临界坡度SK的变化范围在17°~19°。在大雨强条件下,临界坡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当坡度与雨强共同影响产沙效应时,坡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较小,雨强能掩盖坡度对产沙的贡献。  相似文献   
44.
陇南食用菌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994~1998年对食用菌的栽培研究,结合陇南山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和暴雨、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提出陇南山区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5.
侯光炯院士从事土壤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紫色土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多令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他独树一帜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壤生物-热力学理论,在发展我国独自的土壤学理论研究上有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46.
以参考文献[1]为指南,研究和鉴比了川鄂湘赣浙滇等省约70个紫色土剖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紫色土系统分类和从土纲至亚类的连续命名.结果是,它们分别归属新成土纲中的紫色正常新成土和雏形土纲中的紫色湿润雏形土等2个土类、9个亚类.最后就土纲、亚纲、土类、亚类进行了检索.  相似文献   
47.
用定位试验结果,比较聚土免耕、早三熟、平作等耕作制对紫色土氮磷钾养分循环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紫色土养分主要通过作物收获输出,钾素淋失突出,聚土免耕养分输入量大,其中有机物料形式的氮、磷各为336.64kg/hm~2,48.48kg/hm~2,养分输入略大于支出.  相似文献   
48.
湘赣浙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沅江、湘江、赣江、信江、衢江流域几个NE或NNE向平行排列的紫色丘陵盆地内,出露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红色碎屑岩,可见中丘中谷、低丘宽谷和缓丘带坝三类地形,分布不同风化程度的成土风化壳和紫色土类型。三省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比例较大,达73%,比四川盆地多38—39%。  相似文献   
49.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各地区水土保持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四川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水土流失多年(1985~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①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无论是以工程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效果都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是稳定的;②以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较以生物措施为主的见效快;③这两种综合治理模式,经过一定时期后,其水土保持效果接近。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应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0.
A new butyrolactone derivative, namely butyrolactone VIII(1), and six known butyrolactones(2-7)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ethyl acetate(Et OAc) extract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a fungus, Aspergillus terreus MXH-23.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se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i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nd mass spectrometry(MS). Known butyrolactone derivatives contain an α,β-unsaturated γ-lactone ring with α-hydroxyl and γ-benzyl, and butyrolactone VIII(1) was the first butyrolactones contains α-benzyl and γ-hydroxyl on α,β-unsaturated lactone ring. All of the butyrolactone derivative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i-influenza(H1N1) effects. Derivatives 4 and 7 showed moderate antiviral activities while the newly-identified, derivative 1, did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