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9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1380篇
测绘学   433篇
大气科学   2276篇
地球物理   740篇
地质学   919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尼雅剖面中的多种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的分析,在R、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古气候信息。初步的研究表明:近4000a来,尼雅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但此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大致可分为5个气候期:4.0~3.0kaB P.相对暖干期;3.0~2.2kaB.P.相对冷湿期;2.2~1.6kaB.P.相对暖干期;1.6~1.0kaB.P.相对冷湿期;1.0kaB.P.左右之后的相对暖干期。  相似文献   
992.
WITSEG集沙仪:风洞用多路集沙仪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风沙流通量廓线(风沙流结构)是以不同轨迹运动的沙粒在垂直方向上的宏观反映。建立风沙流通量廓线函数需要测定不同高度的输沙率。为此,我们设计了适用于风洞实验的多路集沙仪(WITSEG集沙仪),并通过风洞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WITSEG集沙仪高60 cm,由60个进沙口和集沙盒组成,每个进沙口高1 cm。该集沙仪可以测量风沙流中60个不同高度的输沙率。在设计WITSEG集沙仪时,着重实用性和集沙效率。为了使用方便,带有进沙口的入口段、集沙盒和保护盖板设计为活动式。为了提高集沙效率,入口段设计成楔形,使得进沙口宽0.5 cm,而集沙盒宽度为1.5 cm。每个集沙盒留有两个过滤网排气孔,以减小集沙盒内的静压、提高采集效率。风洞实验检验表明,用WITSEG集沙仪测得的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与已广泛接受的结论非常一致。WITSEG集沙仪能观测输沙率随高度的详细变化,是研究风沙流结构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993.
逆时偏移在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地雷达的实测资料中,由于绕射波的存在导致了地下结构图象显示不清。根据电磁波与弹性波传播的相似性,本文将地震资料处理的偏移算法 (即基于标量波动方程的逆时偏移算法)运用到探地雷达的资料处理中。结果显示,绕射波得到了很好的归位,反射体的连续性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探地雷达资料解释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4.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8和1.35,偏离均值为1~2%,变化很小,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以及在治河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一个陆面过程参数化模式与 MM5的耦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殷达中  陈家宜 《大气科学》2000,24(2):177-186
在法国陆面过程模式的基础上,为了表示冠层叶片遮挡对水分蒸发阻抗的影响,在植被覆盖部分引入了遮盖因子,然后将这个修正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模式耦合到MM5模式中。耦合后的模式模拟出了因为降水造成土壤湿度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作用对地面通量的影响,而原MM5模式模拟结果则没有反映上述动态变化对地面通量的作用。原MM5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拟了1993年8月17日到20日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为中心的中尺度区域的气象场,模拟结果和IMGRASS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对比说明新的陆面过程模式提高了MM5模式对地面通量和边界层各物理量(风、温、湿)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996.
Atmospheric density profiles as well as several light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processes depend on geographic position and are generally time-variable. Their impact on the atmospheric Cherenkov technique in general (imaging or non-imaging) is investigated. Different density profil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Cherenkov light density of up to 60%. Seasonal variations at mid-latitude sites are of the order of 15–20%. The quest for improved energy calibration of Cherenkov experiments also shows the need for improved transmission calculations, taking all relevant processes into account and using realistic profiles of absorbers. Simulations including the scattering mechanisms also reveal the relevance of Rayleigh and Mie scattering for atmospheric Cherenkov experiments. Refrac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ing the atmosphere in plane-parallel or spherical geometry a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997.
赵定烽 《天文学进展》2000,18(4):344-353
用双星技术(Binary-technique)的谱线分析方法来测定双星系统中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扼要介绍了此类方法的一般原理以及在ζAur/VVCep双星系统的物质损失测量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该方法的最新进展,并展开与此有关的一些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南方CASS和MAPGIS精确编制剖面图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出南方CASS和MAPGIS软件如何直接利用勘探线测量坐标成果数据,精确编制数字化剖面图,重点介绍勘探线、探矿工程点、坐标网格线投影平面图,以及剖面地形起伏线、剖面高程标注、剖面图上地层界线、矿层及探矿工程的精确编制方法。对图切剖面也提出了编制思路和图切坐标数据的获取方法。编制方法成图精度高、快捷,在实际工作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对1966~1984年邢台地震目录进行了整理,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目录划分为地震活跃时段、地震活动过渡时段、地震活动相对稳定时段。主要分析了各时段地震深度b值、沿断层深度剖面扫描b值,根据深度b值变化对邢台地震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分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像。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