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ABSTRACT

Large-scale gridded population datasets are usually produced for the year of input census data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and projected backward and forward in time using national growth rates. Such temporal projections do not include any subnational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rends and ignore changes in geographical covariates such as urban land cover changes. Improved prediction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time require the us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covariates that are time-invariant or temporally explicit. Here we make use of recently released multi-temporal high-resolution global settlement layers, historical census data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odelling methods to reconstruc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30 years across the Kenyan Coast. We explore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gridde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ime-series in data-scarce countries and show that trade-offs have to be found between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when selecting the best modelling approach. Strategies used to fill data gaps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text and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This work will hopefully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ime-series that are increasingly required for population-at-risk estimations and spatial modelling in various fields.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基于CG-LTDR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利用GIS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覆盖的变化特点。与参考数据的比较检验表明,CG-LTDR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具有与其他同类数据相当甚至更高的分类精度。经逐年的长时间地表覆盖数据分析发现,由于受气候与人为因素影响,土地覆盖类型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波动,尤其是云南-内蒙一线的干旱区与湿润区的过渡带。1990-2010年中国的林地和荒漠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利用5年的合成数据分析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990-2000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大,2000-2010年的变化较为平缓。在几种主要覆盖类型中,林地增加最明显,这主要与东南地区大部分耕地、西南和东北地区大面积草地转变为林地有关,但也有部分省份由于树木砍伐和农耕区扩张导致林地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占比最高,其减少趋势主要与耕地变为林地和草地有关。南部的耕地减少最明显,北部略有增加,新增耕地的重心从东南向北转移。林地的增加趋势与耕地的减少趋势主要与全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保护政策有关。草地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区,其面积减少最显著,在西南及东北部分地区主要是草地变为林地,在内蒙中东部-陕西北部一线发生草地与耕地相互转换,而在内蒙北部-青藏高原一线有草地与荒漠的互相转换,在土地覆盖类型交错区,其利用类型容易发生改变。荒漠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由于受到草地退化等因素影响,荒漠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13.
根据不同流体性质在角度道集上所反映特征的差异,构建了多属性角度叠加数据体组合流体识别因子.并将量子粒子群与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利用量子粒子群方法来优化模糊神经网络中的连接权值和隶属函数参数,并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显著提高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将近远角度叠加数据体组合流体识别因子作为改进模糊神经网络的输入,流体性质作为输出,同时引入“相控流体识别”的思想,利用碳酸盐岩储集相进行控制,建立了碳酸盐岩流体识别模型.通过塔中实际井区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流体的识别精度,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4.
两套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文瑞  高艳红  彭雯 《高原气象》2009,28(6):1274-1281
利用黑河流域少量观测台站的实测降水和土壤湿度资料, 对比分析了欧洲中心ERA40及美国NCEP R-1两套常用的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和季节循环特征, 结果表明:两套资料在黑河流域均能表现出“南湿北干”的分布格局, 湿度高值中心位于祁连山区东南部\.以此为中心, 土壤湿度从上游山区向中下游递减。ERA40土壤湿度在祁连山区年际变化明显, 与降水的响应关系要好于NCEP资料, 在中下游站点, NCEP 10 cm层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好于ERA40。祁连站ERA40土壤湿度在6~8月接近观测值, 在额济纳站两套资料对于土壤湿度的描述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5.
59型与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探空系统换型时获取的70个高空台站的对比观测数据,计算了59型探空仪和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差异,分析了探空仪换型对于探空数据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100 hPa特别是在400 hPa以下高度,两套系统提供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观测值没有明显的系统差异;但在70 hPa以上高空,59型探空仪测定的规定等压面温度比L波段探空仪低0.1~0.7℃,导致位势高度在20 hPa高度时偏低达30 m左右,换型前后变化明显。系统差异的产生与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施放地区和季节关系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太原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偏低,位势高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逐步转为偏低;上海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全程偏低,引起位势高度也全程偏低,因此两个厂家的59型探空仪相对于L波段的温度和位势高度系统差也有明显不同。用户在使用局部地区高空站59型探空仪的观测数据时需了解该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116.
探空资料中的人为误差对中国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艳君  李庆祥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6):1309-1318
利用1958~2005年探空温度序列, 通过质量控制、均一化处理和序列缺测率分析, 探讨了探空资料中人为误差对中国高空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中国探空温度序列存在明显的间断点, 72%的序列包含2~4个间断点。相应的订正总体上降低了1958年以来平流层低层降温和对流层升温趋势, 如700 hPa和100 hPa平均趋势值分别降低0.12 K/10 a和0.04 K/10 a。缺测率是气温区域平均趋势估算的重要参数, 30%作为最大缺测率是中国探空温度序列适宜的取样标准。提高取样标准 (台站数减少) 使1958~2005年间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的降温趋势减弱。中国高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或北半球大体一致, 但也有不同特点: 500 hPa以下大气趋于升温, 以上则趋于降温, 最大降温趋势位于对流上部的300 hPa, 而且各气候区间区域差异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7.
近50年我国探空温度序列均一化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5年我国116个站探空温度序列研究了我国高空温度变化趋势。首先通过静力学质量控制和两相回归法对原始序列进行了均一化处理。我国探空温度序列存在明显的间断点, 间断点的订正对于序列的趋势影响较为显著。缺测率是影响我国探空温度序列应用性的重要因子, 也是区域平均趋势统计中台站取舍的指标, 减少台站总数会削弱我国对流层升温和平流层降温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70%作为最小资料有效率标准最为合理。为满足最小资料有效率, 选取92个站统计我国高空温度变化趋势的区域平均值。结果表明: 1958-2005年, 平流层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降温, 对流层中、低层升温; 高空温度变化趋势与研究时段明显相关, 1958-1978年我国高空大气整层均为降温; 1979—2005年, 对流层中低层升温最为明显, 增暖的幅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400 hPa以上各层转为降温。对流层的升温始于20世纪80年代, 升温幅度与全球尺度的平均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8.
L波段电子探空仪相对湿度误差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高空大气探测数据准确度, 我国从2002年1月开始推广使用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探测系统, 用携带碳湿敏元件的数字式电子探空仪代替用肠膜测湿元件的59型探空仪进行相对湿度探测。但大量的实测探空资料表明:相对湿度探空曲线仍然存在较大误差。利用能测到-30℃低温的高精度湿度校准设备在-30~30℃试验温度范围内对碳湿敏元件进行大量静态测试, 在进一步了解碳湿敏电阻校准线随温度变化的特征基础上, 结合实际探空资料, 修正工厂的相对湿度订正原理和公式, 从而可以提高碳湿敏电阻在高湿端的测量准确度, 提高判断云层垂直位置的准确性, 进而提高L波段探空仪温度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9.
120.
提出了利用单站地基GPS多普勒频移实时估计弯曲角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探空法和模型法的局限,可以全天候观测,适合于实时应用。实验结果显示,GPS结果与探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在低仰角范围内优于模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