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6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629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814篇
地质学   549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地震损毁建筑物的高分辨率SAR图像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汶川地震震后高分辨率合成孔径(SAR)图像的城区建筑物特征,基于实际获取的机载X波段SAR图像,采用电磁模拟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城区的完整建筑和毁损建筑进行三维建模,采用射线跟踪的电磁计算方法和图像域积分的成像模拟方法得到不同受灾程度的建筑物SAR模拟图像.与真实SAR图像对比分析,提出的算法能够分析建筑物结构变化对SAR图像的影响,模拟主要的强散射点,能有效辅助SAR图像进行城区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12.
通过真正射影像快速构建三维建筑物场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正从单机工作方式向系统集成的工作方式转变,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已变得较为容易。在三维数字城市建筑物建模方面,要求必须快速有效地提取建筑物边界,才有可能进行快速的三维景观建模作业。本文提出了利用DSM和真正射影像相结合构建地形景观的一种新方法,首先从真正射影像上提取建筑物的边界线,对建筑物多边形进行三角化处理,视地面模型为一带洞多边形,同样进行Delaunay三角化处理,接着从DSM和DEM获取建筑物的高度信息,构建三维建筑物模型,最后通过纹理映射的方式,对整个建模场景进行纹理贴图,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3.
The paper studies 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geoid undulation caused by loading of neighboring buildings, based on the loading tides theory. The influence on elevation is also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geoid undulation both reach millimeter magnitude. Therefore, it is obvious that the building loading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recise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it must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in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14.
ThetheSisistoexplainthebasicfactorsreferringtothetraditionalChineseresidentialarchitecturebasicallyfinalized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inthecountry'sspecificphysicalenvironment.Restrainedbyaxialfactors,itadaptsitselftotheself-sufficientnatural~nomy.Itisfiexiblydesigned,rsoablyfunctioned,economicallyconstructedandfeaturedbyremarkablelocalcharacteristics.IINFLUENCEOFCLIMATEONTRADITIONalarSIOCNTIAnANCnITh~arNinetyPercentofChina'spopulationinhabitstheeasternareawithinthedemarcati…  相似文献   
115.
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内生变量。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 选择时, 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从而形成住房价格、建筑密度和通勤行为在空间上的变化规 律。本文回顾了通勤成本和住房成本间的理论均衡关系, 探讨了各种现实情况是如何影响这个理 论关系的; 并利用大规模调研所采集的北京市微观个体数据, 提供了这一互动关系的一些定量证 据; 最后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在城市管理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宏观含义: 考虑通勤成本 后的住房支付能力评价, 以及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的社会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6.
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望保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7,26(5):1055-1066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居住迁移率大规模增加,成为城市重构和社会空间分异的基础动力。利用生命历程理论,通过家庭问卷调查,本文使用事件史模型动态地模拟了居住迁移,并比较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居住迁移影响因素的差异。整体来看,1980年以来年均居住迁移率呈上升趋势,外来人口的年均居住迁移率要比本地人口高。住房性质、婚姻变化、工作变动、居住区位和年份等变量都显著影响居住迁移,反映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和分配环境、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对居住迁移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户籍间的差异明显,工作地区位的变动导致通勤成本的变化是外来人口居住迁移的最显著影响因子,而家庭生命周期和住房特征变量是本地人口居住迁移的最显著影响变量,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居住区位对本地人口的居住迁移影响显著,内圈层居民的迁移率相对较低,而居住区位变量对外来人口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7.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资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设施农业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纹理特征体现,设计了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并基于GIS组件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底图,结合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进行数字化,实现了人机交互式半自动化信息采集。  相似文献   
118.
119.
The stochastic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S.I.E.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a set of both calibrated and uncalibrated rainfall-runoff models with respect to prediction errors. The S.I.E.M. is also used to estimate confidence (prediction) interval values of a runoff criterion variable, given a prescribed rainfall-runoff model, and a similarity measure used to condition the storms that are utilized for model calibration purposes.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given to the issue of uncertainty in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estimates, the S.I.E.M. provides a promising tool for the hydrologist to consider in both research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120.
There is a need to study hazards faced by physically disabled people during earthqu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occupant behavior as a factor that contributes to casualty during earthquakes. A survey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tudy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33 disabled residents, none of whom sustained injury, during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of 17 October 1989. An occupant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sequence of activities of the disabled people. Severe restrictions in the physical capabilities of the respondents did not appear to increase their exposure to hazards. Overall,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occupants did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vulnerable, and those who felt vulnerable initiated self-protective a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hazards present in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