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39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佛山市前汛期旱涝及其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8,他引:0  
基于佛山市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二维风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等,分析了佛山市前汛期降水异常特征及旱、涝年水平风场和垂直经圈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佛山市前汛期降水量存在多时间尺度振荡,降水量的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显。旱、涝年热带低纬度的南海中北部及西太平洋地区的850 hPa风场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前汛期旱涝的关键区是副高的西北侧和南侧。分析还表明,旱、涝年经圈环流差异显著,北半球风场显著区位于南海区域和华南地区,层次集中在大气低层和中层。  相似文献   
932.
选用昌吉州境内7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主汛期(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将日雨量分为6个等级,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降水量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昌吉绿洲50 a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木垒站,年平均24.26 d,玛纳斯次之,为20.64 d,雨日数最少的是呼图壁站,仅19.28 d。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少南多、北部低海拔地区少于南部高海拔地区的特点,时间分布上呈单峰型,7月最多。(2)除吉木萨尔增加外,各站雨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从各个量级雨日数所占比率来看,从小雨到大暴雨,随着降水量级别的增加,占比呈减少趋势;除木垒外,小雨对雨量影响最大,在6个降水量级中所占比率超过30%。(3)昌吉绿洲主汛期微雨及小雨次数贡献率为81.8%,降水量贡献率为33.9%,而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次数贡献率仅为7.3%,降水量贡献率却达到40.4%,因此将极端降水事件的标准确定为1 d降水量≧12.1 mm。(4)昌吉绿洲50 a主汛期极端降水平均强度为20.1 mm,年平均频次为1.5次。降水频次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处于高发时段。极端降水和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其次为6月中旬,8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933.
浙江中北部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在对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前汛期的锋面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并与暖切变相联,有利于中尺度系统不断生成;深厚的中低层辐合层和较高的无辐散层为飑线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与中空槽相伴的强风核处于槽底以西,槽前强辐合成为飑线产生的关键;除孟加拉湾主要提供暴雨产生的水汽外,西太平洋和南海也向华南至江南地区输送水汽;夏季风强盛和副高加强导致雨带位置偏北;暴雨前水汽场变化的信息要早于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场。  相似文献   
934.
利用1979—2019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逐月资料、英国Ha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小波分析、相关分析、信息流以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前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因果联系。结果表明:近40 a来广西前汛期降水呈弱增多趋势,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存在显著的3~5 a周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为少雨期,而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转为多雨期。东南太平洋是海温影响广西前汛期降水的关键区,同年春季以及同期该区域海温变化是造成广西前汛期降水变化的原因之一,海温升高(降低)能够部分导致降水的减少(增多)。同年春季海温偏冷年,关键区西侧为对流抑制,南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环流响应,通过垂直环流引起澳大利亚西北侧上升运动异常,减弱了局地Hadley环流。该异常通过大气桥一方面使得副高增强增大,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向广西输送水汽;另一方面使得广西地区上空局地Hadley下沉支减弱,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对流增强,导致降水正异常。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35.
The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and building activity is the result of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in the past. However,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temporal variation in building activity is rather limited. Dendrochronological databases containing dated historical wooden constructions provide an important resource. We used 6514 tree-felling dates to reconstruct building activity in the Czech lands for the period 1450–1950. Comparing felling dates with historical events demonstrated that building activity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war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 After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1648), socioeconomic renewal and demographic growth were reflected in an upsurge of building activity, especially ecclesiastical buildings. 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ecclesiastical and noble buildings culminated around the 1720s, rural buildings peaked in the 1780s and the 1820s. Although no direct effect of climate was demonstrated,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leading to harvest failures and subsequent famines (e.g. the ‘Hunger Years’ 1770–1772)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declines in building activity. In contrast, a higher number of felling dates were detected when strong and/or frequent windstorms occurred.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activity in Central Europe and advocates the use of dendrochronological databas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history.  相似文献   
936.
利用2013-2019年暖季(4-9月)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甘肃省强降水极值及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小时强降水频次呈现东高西低分布,在陇南地区东南部及陇东地区北部有2个高中心,达到29次。(2)小时强降水极值在陇中地区及以南地区高,向西北递减,陇南地区降水极值最高,超过40 mm/h。(3)小时强降水频次主要出现在7-8月,同期的雨强也最大;小时强降水频次和小时雨强均在17-24时最强,峰值为21时。(4)不同区域的降水日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河西地区小时降水频次的峰值出现在18时,陇中和陇南地区均出现在21时,陇东地区和甘南高原分别出现在22时和19时。  相似文献   
937.
鲁围  朱益民  哈瑶 《气象科学》2023,43(2):207-214
利用全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61—2011年我国东部汛期持续性降水30~90 d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型是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的主导模态。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负异常和气旋型环流异常,以及高层略向北偏移的环流异常为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提供了大尺度形势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维持在22°N附近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维持了华南地区汛期持续性降水活跃位相,向东北传播的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系统对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具有调制作用。此外,华南汛期降水低频变化还具有南北迁移的经向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38.
利用乌鲁木齐5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19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逐候降水集中度(P_(CD))和集中期(P_(CP))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2 a乌鲁木齐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呈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汛期降水分配趋于均匀,降水集中期呈逐渐提前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集中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出现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汛期降水集中度在整个研究期内存在6、15 a左右周期变化,降水集中期存在12 a左右周期变化。对多降水年和少降水年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合成分析,发现少降水年降水集中程度高于多降水年,而降水集中期明显晚于多降水年。  相似文献   
939.
摘 要:河西东部高原夏菜生长过程受多种气象灾害影响,为了解其成灾特征,本文对复合气象灾害进行了定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赋予不同灾害、不同致灾程度之权重,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2010—2021年复合灾害强度进行评判与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灾害频次高、影响大、极端性强,沿川区、沿沙区高温热害最为典型,加上持续干旱,复合灾害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从复合灾害强度看,沿沙区与沿川区偏大,春茬中沿沙区复合灾害强度变化显著(倾向率0.029·a-1),已严重威胁到产业发展。通过冷凉山区蒜苗试验,评价结果得到进一步验证。针对复合灾害影响评价及分布特点,高原夏菜生产还需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