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67篇
  免费   3755篇
  国内免费   5136篇
测绘学   3220篇
大气科学   4046篇
地球物理   6370篇
地质学   10322篇
海洋学   3186篇
天文学   1096篇
综合类   1787篇
自然地理   403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904篇
  2020年   1057篇
  2019年   1323篇
  2018年   905篇
  2017年   1192篇
  2016年   1178篇
  2015年   1249篇
  2014年   1585篇
  2013年   1883篇
  2012年   1588篇
  2011年   1700篇
  2010年   1309篇
  2009年   1723篇
  2008年   1697篇
  2007年   1760篇
  2006年   1712篇
  2005年   1344篇
  2004年   1261篇
  2003年   1063篇
  2002年   814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647篇
  1999年   603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523篇
  1996年   433篇
  1995年   386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317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1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5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测量工作前,我们首先应了解其实际测量精度是否符合标称精度,而可靠的评价方式对得到精确的数据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北京卓立汉光TSA50-C型电动位移台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其精确的位移功能,准确地评价了RIGEL VZ-400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测量单点位移时的误差,从而得到了其最佳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992.
国产机载LiDAR系统安置角误差检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激光扫描仪(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其中,安置角误差是集成误差中最大的误差源,安置角误差检校的方法多种多样,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校方式还需要试验的支撑。本文对平差模型法和几何模型法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很好地证明了不同方法的优越性,为机载LiDAR系统的安置角检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深基坑工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内容比较丰富且富有变化的领域。为了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安全顺利进行,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和预报异常现象。对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指导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受到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沉降监测过程中所得到的信号数据可能会含有噪声。Matlab中小波分析功能能够对信号数据中的噪声信号进行有效的分解,最后重构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实例对比,选用合适的去噪方法和去噪函数,对信号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能够得到更适合的最优估计。  相似文献   
995.
加快棚户区改造是落实国务院部署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最大民生工程。通过利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遥感影像对荣成市2015年度棚户区改造新开工项目进行甄别排查,经实地核查后获取不合格项目的具体范围和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遥感影像可以有效地提高棚户区改造资金监管中对于项目定性效率,并推进资源共享共建,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时序NDVI的昭觉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精确地反映植被绿度、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植被的演化信息,是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利用Landsat TM数据分别对昭觉地区2009年和2014年的NDVI进行计算,并分别利用均值法、像元二分模型及NDVI差值植被指数对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昭觉县NDVI均值上升了11.6%,植被覆盖度中极度改善的面积比例约占38%,昭觉县整体NDVI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叙述了在1∶10 000地形图生产中,通过设立试验区,在进行全野外布点的基础上,采用UCD数码影像在无POS辅助和有POS辅助两种情况下,使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软件Geolord-AT进行加密的方法。论证了区域网的大小对精度的影响,并通过精度分析,确定像控点布设方法,可为相似航测项目像控点布设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系统把智慧城市建设与地理国情应用完美结合,形成时空一体、二三维一体的集成多源数据的一张图;开发IPAD版系统,把PC端的数据处理向移动端适时展现。系统具有国情普查数据的展示和分析、专题地图展示、电子地图、三维模型展示、轨迹记录,以及其他GIS基本功能。在屏幕上任意点取闭合图形,就会实时显示选定图形范围内的国情数据及统计分析数据。辅助决策者又好又快地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999.
在分析比较经验模态分解(EMD)、小波变换(Wavelet)和独立分量分析(ICA)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EMD-Wavelet-ICA耦合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了EMD的自适应性,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获得不同频率的模态函数(IMF),采用标准化模量的累计均值对IMF进行尺度划分;进而分别采用Wavelet和ICA对高频和低频IMF进行降噪,将降噪后的IMF进行多尺度重构,获得降噪后的信号;采用信噪比、标准差、偏差和相关系数等指标对降噪效果进行评价。仿真数据和GPS坐标序列的处理结果表明:与EMD模型和EMD-ICA模型相比,新模型的标准差、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信噪比和相关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可以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We present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erpentine-bearing faults and shear zones in the Koniambo Massif, one of the klippes of the Peridotite Nappe of New Caledonia. Three structural levels are recognized. The upper level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nse network of fractures. Antigorite and polygonal serpentine form slickenfibers along fault planes with distinct kinematics. As a result, the upper level keeps the record of at least two deformation events, the first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of antigorite (WNW-ESE extension), the second with the growth of polygonal serpentine (NW–SE compression). The lower level coincides with the ‘serpentine sole’ of the nappe, which consists of massive tectonic breccias overlying a layer of mylonitic serpentinites. The sole records pervasive tangential shear with top-to-SW kinematics and represents a décollement at the base of the napp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meters-thick conjugate shear zones accommodating NE–SW shortening. Like the sole, these shear zones involve polygonal serpentine and magnesite as the main syn-kinematic mineral phases. The shear zones likely root into the basal décollement, either along its roof or, occasionally, around its base. Compared to top-to-SW shearing along the sole, the two deformation events recorded in the upper level are older.The three structural levels correlate well with previously recognize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degree of serpentinization. It is therefore tempting to consider that the intensity of serpentinization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way deformation has been distributed across the Peridotite Nappe. However, even the least altered peridotites, in the upper level, contain so much serpentine that, according to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work, they should be nearly as weak as pure serpentinite. Hence, no strong vertical gradient in strength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degree of serpentinization is expected within the exposed part of the nappe. Our proposal is that strain localization along the serpentine sole results from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nappe, made of weak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against the strong mafic rocks of its substratum. This interpretation is at odds with the intuitive view that would consider the nappe, made of peridotites, as stronger than its bas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