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2篇
  免费   1370篇
  国内免费   2588篇
测绘学   266篇
大气科学   3862篇
地球物理   1021篇
地质学   2256篇
海洋学   41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73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Connectiv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assessing flow transport in rock, especially through fractures. In this paper, rock fracture systems are modelled by a discrete fracture model simulated by a marked point process. A connectivity index is then introduced to quantify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any two points in spac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nectivity index for stationary cas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nectivity index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discrete fracture model are analysed. The average number of intersections per fracture, Xf, and the fracture intensity, P12 (P32), are calcul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the connectivity index are investigated, concluding that Xf is the more suitable parameter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 flow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nectivity index and the percolation state of the fractured medium are also discussed. An edge correc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a practical example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method of computing the connectivity index.  相似文献   
62.
文章提出另一类型地质灾害,即化学型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分类。并认为化学型地质灾害不像物理型地质灾害那样发生瞬时灾害,而有一个延缓过程,但是一旦发生,难于挽救。化学型地质灾害体的主体是化学元素,开展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化学元素的赋存规律、土壤及沉积物承受各类元素的极限、各类元素活化的条件是揭示诱发化学型地质灾害机理的关键。因此要十分重视与加强化学型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监测与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3.
提出快速获得航空影像并及时制作DOM、DLG的一种手段.介绍遥控飞艇数字摄影系统的工作原理,探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对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对金和锑成矿作用与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和锑成矿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区的金和锑矿床(点)可按容矿围岩划分为:①变质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和金一锑矿床(点);②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锑、金一锑和锑多金属矿床(点);③火山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以金一银矿床为代表。根据金和锑矿床(点)空间分布特点和地质特点,将本区划分为4个矿化集中区:拉昂错一马攸木一帕羊金矿化集中区(A),然勒金和锑矿化集中区(B),洛扎一措美锑矿化集中区(C)和邛多江金一锑矿化集中区(D)。各矿化集中区内大多数金和锑矿床(点)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富碱火成岩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一岩浆活动的产物。近东西向挤压性和南北向张性断裂交汇部位以及富碱火成岩发育区是寻找金和锑矿床(点)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5.
内蒙古东胜砂岩型铀矿后生成矿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育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辫状河相杂砂岩体内的砂岩型铀矿,有一系列较为特殊的与放射性铀成矿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成矿地质现象:绿色化蚀变带、漂白退色化带、二次胶结钙化砂岩团块及钙化砂岩断续层与“钙化木”后生蚀变现象;在与铀矿化和与油气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初步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成因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66.
层次分析法(AHP)在三江平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澍  初禹  杨湘奎  娄本君 《地质通报》2005,24(5):485-490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三江平原环境地质质量的岩石、土壤和水3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出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环境系统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计算出地质环境质量指数,并对该地区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三江地区总体环境地质状况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7.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的REE示踪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本试验条件下,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相似文献   
68.
2002年7月沈阳一次降水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和探空资料,对沈阳地区2002年7月12日发生的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这次降水主要是由积层混合云引起的,其中冰相过程占主导地位,霰的融化是最主要的雨生成项。催化模拟试验表明,当云体处于成熟稳定的积层混合云阶段,在0℃层高度以上播撒AgI能起到显著的增雨效果。积层混合云具有巨大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69.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艳  应冬梅  刘冬梅 《气象》2005,31(11):47-51
通过分析江西省2003年4月12日降雹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演变特征,归纳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提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几个着眼点和指标.发现应用弓状回波、TBSS、“逆风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及冰雹指数的变化能有效地指导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70.
长江下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义明  周国华  徐双柱 《气象》2005,31(11):55-6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4年6月25日长江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下,西南低空急流的再次加强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螺旋度分析表明,在不均匀的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涡旋的水平分量向垂直分量转化是此次强降水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