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5篇
  免费   1731篇
  国内免费   3470篇
测绘学   401篇
大气科学   802篇
地球物理   2421篇
地质学   7876篇
海洋学   605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545篇
自然地理   262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407篇
  2016年   548篇
  2015年   557篇
  2014年   726篇
  2013年   788篇
  2012年   664篇
  2011年   760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746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746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392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61.
郭健 《地下水》2005,27(6):493-496
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平原区近十余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用水量的变化情况,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为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本文从实验岩石物理学角度为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163.
内陆盆地的盐分布与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系统分析水文、土壤、灌溉、水盐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水盐运移理论和水盐平衡原理,通过对盆地、流域、灌区、农田和土壤剖面等不同层次盐分分布与盐平衡分析计算,分析了内陆盆地不同层次的“干排盐”形成与特征,认为干排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系统地考虑不同层次干排盐出路与动力条件,才能有效地治理灌区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4.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结合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规律和1994~2000年冬小麦、夏玉米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预报及优化灌溉的计算机模型。用1998~1999年郑州市麦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验证该模型模拟结果,未来10、20、30天土壤湿度相对误差分别为-7.3%~7.7%、-8.3%~6.8%、-7.6%~7.7%,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水分变化,并可根据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期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165.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2002,60(6):706-714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66.
土壤热异常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个例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hermal anomaly and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is presented based on a typical case study. Furthermor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are revealed through using an off-line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a reasonable soil thermal forc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given heat flux is 5 W m-2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in depth of 6.3 m)for 3 months, while only a positive ground temperature anomaly of 0.06℃ can be foun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run. The anomaly, however, could reach 0.65℃ if the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It could be even as large as 0.81℃ assuming the heat flux at bottom is 10 W m-2. Meanwhile, an increase of about 10 W m-2 was detected both for heat flux in soil and sensible heat on land surface, which is not neglectable to the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iderable response in land surface energy budget could be expected when the soil thermal forcing reaches a certain spatial-tem poral scale. Therefore, land surface models should not ignore the upward heat flux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Moreover, integration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coupled land-atmosphere model are also necessary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67.
金刚石工具富铁胎体掺杂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的加入量、加入形态和在混料中的均匀弥散性直接影响热压富铁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的稀土掺杂工艺,保证了稀土在胎体中的均匀弥散性;通过试验研究了稀土的加入量与富铁胎体的抗弯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孔隙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稀土的最优加入量。通过差热分析试验,认为稀土可以改变富铁胎体的热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168.
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土壤元素组成特征研究基础地质问题是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后项重要任务。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盆地3个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对土壤成壤母质特性的示踪作用,为今后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9.
研究发现,高山峡谷区内土壤中元素的表生活动以表生富集作用为主,元素表征富集作用的程度、富集层位和粒级等受矿化作用和自然风化作用双重影响。非矿化地段土壤中元素的表生富集程度较矿化带处土壤中元素表生富集程度更强;矿化带处B层土壤比A层土壤中元素的富集强度稍大,元素明显地富集在粗粒级组分中;近矿(化)带的非矿化地段,A、B两层土壤仍受到矿化组分的影响,A层土壤比B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粗粒级组分比细粒级组分反映敏感,C层土壤中元素在细粒级组分中轻微富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调整了高山峡谷区土壤测量工作方法,经试点测量验证,找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0.
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土壤垂直剖面上物化性质,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关成土母质,成壤演化作用的重要信息,识别人类活动叠加的污染强度和影响深度,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调查,土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地球化学灾害的监控与预菟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根据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部分土壤剖面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土壤化学组成的剖面变化与成土母质类型及组成,土壤成熟度和污染影响的关系。探讨了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的地质与环境指示意义,判断分析了土壤受到的污染叠加作用及其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