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800篇
  国内免费   1243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633篇
地球物理   1142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强地震前油井动态异常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油井映震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油井动态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映震灵敏井孔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应力易于集中的构造条件的控制,特别是断层的又汇处、转折端和断裂带,这是与其他流体观测项目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油井动态前兆异常形成的三种力学过程,即岩土力学过程、水动力学过程和气体动力学过程以及油井特有的二种”放大”作用(变径和气体膨胀)的观点;解释了油井动态震前多为正异常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2.
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热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3.
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动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22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74.
许金镜  唐文伟  林仲平 《气象》1997,23(1):36-37
作者以1951-1995年副高持征量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为素材,分析了副高持续性偏强的基本事实和对福建天气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一次暴雨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莲芬  陈大任  张代平 《气象》1997,23(2):25-28
通过对199御7月14日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所获取的3824多普勒天气雷达平均径向风场资料的分析,发现边界层急流与较强的降水相伴。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76.
何歆  林伙海 《气象》1997,23(9):17-20
该文应用HURRAN相似台风路径预报方法,引进500hPa天气形势,提高了台风咱径预报能力;应用天气学方法、物理量诊断和预报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卫星云图上的台风云系特征,研制台风影响下的闽南台风天气(大风、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得出定量、客观的预报结论。该系统运行所需的资料易于获取,从采集资料到输出预报结果,10分钟便可完成,大大缩短了制作台风预报的时间。  相似文献   
77.
杨燕  纪立人 《大气科学》1997,21(5):533-534
用数字滤波方法对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初始场用于T42L9全球谱模式的月预报,以去除误差增长较快的高频扰动对低频过程的影响,并且利用多时刻的观测资料提取低频过程的信息。对冬季和夏季两个不同个例进行了实例,并比较了取不同长度的观测序列,截取不同周期的过程作为初值对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说明,经过滤波后对低频分量和平均场的预报都有显著的改进。而且对于较长时效的预报,应保留更低频的过程(比如10d以上  相似文献   
78.
国外中期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的性能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学胜 《气象》1997,23(1):3-10
作者简单介绍了国内预报员较为熟悉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三个中期预报模式的性能及预报效果,包括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半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完善和改进,中期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79.
An analysis of the Zihuatanejo, Mexico, earthquake of 1994 December 10 ( M = 6.6), based on teleseismic and near-source data, shows that it was a normal-faulting, intermediate-depth ( H = 50 ± 5 km) event. It was located about 30 km inland, within the subducted Cocos plate. The preferred fault plane has an azimuth of 130°, a dip of 79° and a rake of −86°. The rupture consisted of two subevents which were separated in time by about 2 s, with the second subevent occurring downdip of the first. The measured stress drop was relatively high, requiring a Δσ of about a kilobar to explain the high-frequency level of the near-source spectra. A rough estimat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seismogenic part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below Zihuatanejo, based on the depth and the rupture extent of this event, is 40 km.
This event and the Oaxaca earthquake of 1931 January 15 ( M = 7.8) are the two significant normal-faulting, intermediate-depth shocks whose epicentres are closest to the coast. Both of these earthquakes were preceded by several large to great shallow, low-angle thrust earthquakes, occurring updip. The observations in other subduction zones show just the opposite: normal-faulting events precede, not succeed, updip, thrust shocks. Indeed, the thrust events, soon after their occurrence, are expected to cause compression in the slab, thus inhibiting the occurrence of normal-faulting events. To expla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Zihuatanejo earthquake, we note that the Cocos plate, after an initial shallow-angle subduction, unbends and becomes subhorizontal. In the region of the unbending, the bottom of the slab is in horizontal extension. We speculate that the large updip seismic slip during shallow, low-angle thrust events increases the buckling of the slab, resulting in an incremental tensional stress at the bottom of the slab and causing normal-faulting earthquakes. This explanation may also hold for the 1931 Oaxaca event.  相似文献   
80.
松辽盆地白垩系的密集段及海水进侵的新证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叶淑芬  魏魁生 《地球科学》1996,21(3):267-271,T001
在总结松辽盆地白恶系层地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密集段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标志,经分析,大多数重要反射与密集段相关而并非是层序边界,根据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在密集段中首次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为区内白垩纪海水进侵的提供了新的证据,由稳定同位素分析,密集段形成了缺氧,相对可容纳空间最大及水体最深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