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1062篇
地质学   371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Sorted patterned ground is ubiquitous where gravelly fine soil experiences freeze–thaw cycles, but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rarely been successful in reproducing such patterns. This article reports an attempt to reproduce miniature sorted patterns by repeating needle‐ice formation, which simulates frost sorting in regions dominated by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Six full‐scale laboratory models were tested. They consisted of near‐saturated volcanic fine soil topped by small stones of uniform size; the models explored a range of stone size (~6, ~12, ~17 and ~22 mm) and surface abundance (20, 40 and 60% cover). The stones were placed in a grid on the surface. These models were subjected to 20–30 temperature excursions between 10 °C and ?5 °C in 12 hour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patterns were visually traced by photogrammetry. A data logging system continuously monitored vertical soil displacements, soil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s at different depths. All experimental runs displayed needle‐ice formation (2–3 cm in height) and resulting displacement of stones. The soil domains tended to heave faster and higher than the stones, leading to outward movement of the former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stones. In plan view, smaller stones showed relatively fast and long‐lasting movements, while larger stones stabilized after the first five cycles. The 20% stone cover produced stone islands, whereas the 40% cover resulted in sorted labyrinths (a circle‐island complex) that may represent incipient sorted circles. The average diameter or spacing of these forms are 12–13 cm, being comparable to those in the field. The experiments imply that needle‐ice activity promotes rapid formation of sorted patterns,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well‐defined sorted circles may require hundreds of diurnal frost heave cycle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3/4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71/2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近55年广州霜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951~2005年广州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对异常年景的500hPa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广州霜冻天气呈锐减趋势,初霜日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明显缩短;近55年来广州霜冻天气具有准2~3年的年际和准13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附近的位势高度偏高(低)、东亚大槽较深(浅)、有(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广州的霜冻天气偏多(少)。  相似文献   
994.
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冷空气的特点是出现时间早、日平均气温低、气温回升缓慢、降水偏多;发生的可能气候成因是大气环流从纬向型调整为经向型,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95.
996.
使用阜阳多普勒天气雷达、安徽省气象自动观测网、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阜阳市迎仙镇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形势下发生的,大气层结主要表现为强的对流性不稳定,特大暴雨对流云带恰好发生在低层辐舍区、高层辐散区,并且和850 hPa典型的静止锋式切变线相对应;特大暴雨由狭窄而持续强盛的对流性回波带形成.切变线的组织作用使得新生回波单体不断地聚合到回波带中,是维持回波带持续强盛的原因.回波单体移动方向和回波带的走向接近一致造成迎仙持续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997.
针对2008年主汛期期间7月25—26日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出现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对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剖析了石河子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以及雷达产品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高空有明显的低槽不断向该地区分裂干冷空气,并与槽前西南气流和中低层的辐合系统相配合,使得对流有效位能不断积累,不稳定指数不断增大,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动力、热力条件。局地出现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与大于50dBz的回波强度、9km以上的云顶高度和45—50kg/m^2的VIL回波特征,在雷达图上均有较好的对应,且发生地与回波的移动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8.
新一代天气雷达中气旋识别产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2007年中气旋产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经人为判定确认为中气旋,并持续3个体扫以上中气旋特征及其对应风暴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持续3个体扫以上中气旋对应风暴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得出了中气旋发展高度、最强切变高度变化规律,切变、中气旋强弱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对应关系。为预报员及时准确预报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于云闪和地闪出现时间,云闪一般要超前地闪5~15min;强降水回波单体中,总闪电次数的70%以上出现在大于40dBZ的强回波区,当最大回波强度大于60dBZ时,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接近90%,说明回波强度越强,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越大;对云闪与雷达回波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强降水单体中云闪发生的高度主要在6km以上,且云闪发生频数峰值出现在8~11km高度。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41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的雨日、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东减西增的趋势;该区春季连续性降水通常以2 d降水居多,江北地区以连续性中小降水为主,而江南地区则是独立性的强降水居多。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近50 a里呈现出干旱化趋势,其和对流层中高层气温下降关系密切,由于气温相对下降,我国东部上空高层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