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86篇
  免费   3549篇
  国内免费   4559篇
测绘学   1522篇
大气科学   2888篇
地球物理   3349篇
地质学   9956篇
海洋学   4262篇
天文学   284篇
综合类   1430篇
自然地理   420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611篇
  2021年   753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883篇
  2018年   705篇
  2017年   792篇
  2016年   829篇
  2015年   927篇
  2014年   1141篇
  2013年   1002篇
  2012年   1257篇
  2011年   1253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346篇
  2008年   1202篇
  2007年   1442篇
  2006年   1451篇
  2005年   1288篇
  2004年   1204篇
  2003年   1115篇
  2002年   1015篇
  2001年   780篇
  2000年   678篇
  1999年   653篇
  1998年   536篇
  1997年   496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379篇
  1994年   330篇
  1993年   304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232.
从国际司法判例和国际海洋法看中日海洋区域的划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洋划界争端应在有关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中、日两国的海洋介应该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找到适合两国情况的比较公平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33.
许朋柱  毛锐 《海洋与湖沼》1993,24(1):109-113
为了能够精确地拟合天然水域不规则的水陆边界,并能保持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在矩形网格中进行,本文利用Thompson的数值网格生成技术,在长江口南支七丫口至横沙河段设计了一个椭圆型边界拟合坐标系,并在这个坐标系下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求解此数学模型,实现了计算区域内现状潮流的一个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式的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34.
采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颗粒固着基和先固着后脱基三种方法,对褶牡蛎的眼点幼虫进行处理,产生单体蛎苗。EPI和NE诱导的最适浓度为10~(-4)M,最适处理时间为3h,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分别达47.7%和46.6%。处理时间延长,变态率增加不明显。EPI和NE的诱导效果差别不明显,其诱导作用对稚贝的生长无明显副作用。颗粒固着基以贝壳粉为佳,最适颗粒的规格为幼虫的壳长。幼虫先固着后脱基而形成单体蛎苗,以可弯曲的灰色塑料板效果最好,固着的小贝可通过来回弯曲塑料板而从上面脱落下来,小贝长至1~2cm大小时,脱基最容易。  相似文献   
235.
本文对青岛—石臼所沿岸潮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资料表明,这一带潮流具有典型的往复流性质,并有较明显的不对称性和较大的垂直变化。文中指出涨落潮流不对称性是由于余流和分潮流影响的结果。讨论了不对称性随余流和分潮流的变化和潮流垂直梯度的特征。不对称和垂直梯度对泥沙运动和污染扩散的影响在文中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36.
The proposed numerical model simulates the short-term temporal changes in shoreline position due to a structure interrupting the longshore sediment flux. The impacts of both the groin-type construction and underwater trench of arbitrary orientation relative to the shor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sediment mass trapped by the structure, a submodel of the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induced by a random wave field is develop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roller in momentum balance as well as in sediment suspension is included. The shoreline changes are computed from the equation deduced from the mass conservation. The perturbations in the longshore sediment discharge caused by a structure are assumed to concentrate within some boundary area of which the spatial scal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tructure's length until the latter is exceeded by the width of the sediment flux. It is shown in particular that the total effect of a long trench (channel) and a pier in its nearshore part results in general shoreline recession except for the vicinity of a pier. The model is tested against the laboratory data of Baidei et al. (1994) and applied to the Baidara Bay coast (Kara Sea) where a pipeline would be designed.  相似文献   
237.
从技术上和工艺上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了海水制盐工艺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实现海水制盐工艺改革的各种设计方案。它对我国的海水制盐工业的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38.
分析了软土、湿地、滩涂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对测量控制点的影响;主要探讨了此类地区控制点标志的设计、施工。借助于建筑桩基技术和道桥施工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某三角洲湿地滩涂地区统一布网。几年来,结合滩涂湿地测量、海岸防护和滩涂开发工程对部分控制点进行了初步检测,给出了部分检测数据。应用和检测均表明:桩基标石可较好地解决软土、湿地、滩涂地区控制点布设难题,显著提高软土海岸地区测量控制点标志的稳固性,从而延长控制网的可使用期。  相似文献   
239.
Using an idealize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mixing hotspots” (localized regions of intense diapycnal mixing) predicted based on internal wave-wave interaction theory (Hibiya et al., 2006) on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Although the assumed diapycnal diffusivity in the mixing hotspots is a little larger than the predicted value, the upwelling in the mixing hotspots is not sufficient to balance the deep-water production; out of 17 Sv of the downwelled water alo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only 9.2 Sv is found to upwell in the mixing hotspots. The imbalance as much as 7.8 Sv is compensated by entrainment into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ownwelling region. As a result, the northward transport of the deep water crossing the equator is limited to 5.5 Sv, much less than estimated from previous current meter moorings and hydrographic surveys. One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i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has been overestimated by these observations. We raise doubts about the validity of the previous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where diapycnal diffusivity is assigned ad hoc to attain the current magnitude suggested from current meter moorings and hydrographic surveys.  相似文献   
240.
南海地形、底质特征与鱼类配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南海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底质的特征,从而了解了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认识到南海渔业区的划分是与地形地貌、底质特点相互呼应;由此更好地对南海鱼类在该海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