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2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498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693篇
地质学   608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分类K—L变换的多波段遥感图像近无损压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林 《遥感学报》2001,5(3):205-213
去除空间和谱间相关性是多波段遥感图像压缩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得到更好的去相关效果,将矢量量化方法引入多波段遥感图像压缩中,以去除对应同一地物的波段矢量间的相关性,再通过分类K-L变换去除量化误差图像的变间相关性,对K-L变换后的特征图像采用预测树的方法进一步去除谱间结构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122.
基于整数小波变换的多光谱图像无损压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光谱图像一般都采用预测方法去除空间冗余和谱内冗余实现无损压缩。通过用提升方法构造整数小波变换, 将变换方法用于去除空间冗余;通过分类方法构造谱间预测器,用预测方法去除谱间冗余,两者相结合,实现无损压缩。由于变换方法的去相关性能良好,使该方法压缩效果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3.
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的海冰遥感影像数据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对辽东湾2000-01-18的海冰遥感数据(NOAA/ARHRR和Radarsat/ScanSAR)进行了融合分析,并从几方面对结果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对比。文中首次采用了小波分析中的多层次分解和重构技术用于数据融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地下水观测网的若干问题与基于信息熵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植华 《地学前缘》2001,8(1):135-142
观测站点分布的任意性、随意性和层次不清以及观测数据的冗余性等是中国地下水观测网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观测网提供可靠和有效数据信息的能力。文章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例 ,分析了观测网几个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并对国内外观测网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技术方法的现状和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了基于信息熵原理研究观测网优化设计的方法 ,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解决观测孔层次分类、信息冗余以及空间优化布局的技术思想。笔者认为 ,信息熵方法是一种能够评价地下水观测网信息 (而不是数据 )收集能力和优化观测网布局的很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7.
裴正林  余钦范 《地球学报》2001,22(2):179-184
地质灾害体如岩溶、陷落柱、软弱层等的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属于复杂模型或大扰动异常体的非线性成像,该文首次将小波多尺度思想纺入到蟛间层析成像,建立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非线性成像的难题,大大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数值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8.
Infrared absorption features due to ClO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groundbased solar absorption spectra taken from Aberdeen, U.K. (57° N, 2° W) on 20 January 1995. A vertical column abundance of 3.42 (±0.47)×1015 molec cm-2 has been derived from 13 independent absorption features in the P and R branches of the (0–1) vibration-rotation band of 35ClO, spanning the spectral region 817–855 cm-1. The observed absorption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very high levels of ClO (approximately 2.6 parts per billion by volume (ppbv)) in the altitude range 16–22 km. A comparison of this profile with a 3D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profile indicates the observation was made inside the polar vortex and shows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but the model underestimat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lO.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other species were made including HCl, HF and ClONO2. These columns yield a value for HCl+ClONO2+ClO of 7.02±0.65×1015 molec cm-2. This is lower than the total inorganic chlorine (ClO y ) column of 10.7±1.6×1015 molec cm-2 estimated from mean measured (HCl+ClONO2)/HF ratios together with in-vortex HF measurements. The discrepancy is probably due to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he ClO dimer (Cl2O2)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atosphere. The measurements of highly elevated levels of ClO are used to estimate O3 loss rates at the 400, 475 and 550 K levels making assumptions about the probable distribution of ClO and Cl2O2. These are compared with loss rates derived from ozone sonde data.  相似文献   
129.
广义Radon变换与叠前地震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本文中,首先讨论了与几种地震层析成像对应的Radon变换公式,并导出了叠前地震记录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叠前地震记录与广义Radon变换的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速度分析、滤波、动校正、叠加等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物理意义.为展示广义Radon变换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给出了用于滤波和消除多次波的方法及算例.  相似文献   
130.
闽东沿海构造带—东海陆架西缘断裂、钓鱼岛隆起带(台湾—宍道褶皱带)以及帛琉—九州洋脊在中生代期间先后经历了自转换断层向俯冲系统的转变,这种转变构成了中国东南及毗邻海区独特的大陆增生方式,它表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演化对这一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格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