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146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296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44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柏  周玉淑  张沛源 《大气科学》2007,31(5):826-838
利用时间尺度密集的长沙、常德、合肥、南昌、南京、武汉和宜昌共7个站的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雷达)观测反演资料、TBB资料、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与中尺度MM5模式相结合,以NCEP格点资料作为大尺度背静场,加入12 h间隔的探空、3 h间隔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1 h间隔的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模拟,考察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梅雨期间发生在湖南、安徽和江苏的暴雨过程(7月8~9日)的模拟能力。分析表明:除了模拟降水与实况接近以外(雨量和雨区),MM5模式输出的风廓线和从雷达观测反演得到的风廓线结果有很好的相似性,加入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后对模拟结果有一定改进,为进一步利用模式输出结果研究造成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洪涝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机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2.
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以及高空地面等各种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7月27日发生于武汉地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在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反气旋性弯曲的西南气流中,受午后下垫面强烈加热、对流不稳定增强、局地中尺度辐合系统加强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的。雷暴云中宏尺度(Macro-scale)、微尺度(Micro-scale)的下击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破坏性直线风是导致武汉地区大风灾害的直接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993.
寿亦萱  许健民 《气象学报》2007,65(2):160-170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与卫星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2005年6月10日午后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发生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演变特征、下垫面条件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简称“05.6”东北暴雨)是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加深过程中的一次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处于前倾疏散的高空槽槽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为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有西南—东北走向的湿舌,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干冷平流与低空的暖湿平流形成的差动平流,造成此处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增强。此外,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布情况来看,下垫面不均匀加热引起的热力环流是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触发机制。研究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演变与此次暴雨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关系发现,切变线上对流强弱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在弧形切变线曲率最大处的对流最强,与沙兰河上游暴雨有关的对流云团就出现在这个地区。以上事实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可能是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而造成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不均匀的原因可能和切变线走向与环境风场的配置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双多普勒雷达研究强飑线过程的三维风场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山东齐河CINRAD/SA和滨州CINRAD/SC雷达相距125.5km,组成了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网,利用2004年6月21—22日的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双雷达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结果,并根据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研究了飑线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两部雷达探测的回波在水平位置上有2.0km的差别,回波强度滨州雷达低5.2dBz,回波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别,径向速度在可比较的区域一致性很好。飑线不同位置的水平风场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飑线北端,低层是气旋性辐合风场,飑线南端是反气旋性辐合风场,而中部沿强对流窄带的前部是偏西和东南风的风场辐合。中高层云中风逐渐转为西北风,强对流回波带上空对应辐散风场;垂直于强对流带方向的风场垂直结构表明:成熟阶段,强对流窄带前部的低层是入流气流,即东风气流,它与对流带后部的西风相遇后向上倾斜上升,在中高层向前流出形成飑前砧状云。减弱阶段,低层的西风分量增强并向前穿过强对流回波带,导致前面的入流气流风速减弱、下边界抬高,这一垂直风场结构和演变特征与美国中纬度飑线的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5.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恒德  孔期 《气象》2007,33(5):42-48
基于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使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尺度模式输出的产品,对此次强热带风暴登陆减弱后缓慢移动且长时间维持而引发的湖南、广东等地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方大陆高压、青藏高原东部高压及低纬赤道高压的包围,低压移动缓慢,而西南季风气流及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到低压环流中,有利于其强度经久不衰,低压持续存在。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发现,水汽供应充沛,低层气流辐合性较强,垂直对流旺盛,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96.
吕胜辉 《气象科技》2007,35(2):217-221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自动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等多种资料,对2004年7月23日发生的华北飑线进行了观测分析。分析表明:华北飑线发生在副高西北侧的不稳定区域,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当中,地面冷锋和副高南退以及高空前倾槽的形势,使MCS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成为飑线;华北地区中、低层水汽通量的辐合,为此区域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和700 hPa低空急流的存在,一方面强劲的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平流加强了华北地区不稳定层结,另一方面急流附近的强风切变为飑线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97.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4月12日, 一条飑线袭击了江西、福建、浙江三省, 所到之处出现冰雹、大风等强烈天气, 这次过程强度强, 影响范围大, 三省交界及附近区域有二十多个测站出现冰雹、大风, 冰雹直径有的达3 cm以上, 最大风速达32 m/s。该文利用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回波以及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 (MM5) 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分析此次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雷达回波显示出飑线的带状强回波, 线状回波上呈现波型特征; 在数值模拟结果中看到在系统发生的带状区域内有多个中尺度涡旋存在, 在飑线内有中尺度涡旋簇和弓形回波。  相似文献   
998.
The influence of thermal states in the warm pool on tropical cyclones (TC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is investigated. There are fewer typhoons during warm years of the warm pool in which tropical storms tend to form in the northwest quadrant and move westward. Inversely, typhoons tend to recurve northeastward to the southeast of Japan and increase in number in the southeast quadrant during cold years. Based on composite analyses, circulation-induced dynamic factors rather than thermal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Cs activities. During the warm state, the monsoon trough retreats westwards, which leads to anomalous vorticity in low-level and divergence in high-level in the western part of west Pacific. Above-normal TCs activity is found in this area. Furthermore, wind anomalies at 500 hPa determine the main track types.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warm pool is in cold state,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more TCs in the southeast quadrant and recurving track.  相似文献   
999.
廖义樟 《气象科技》2007,35(B12):70-73,90
用常规天气图、云图和CINRAD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条件及其成因:500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边界层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中气旋及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共同作用是此次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该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在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有利于发展成组织性完好的对流风暴。CINRAD回波结构及特征有:此次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表征为飑线回波带,强回波区呈弓状,其后侧有弱回波通道,预示有灾害性大风;弓状强回波头部及其带上出现了中气旋;径向速度图有逆风区及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有辐合区出现,在弓状回波头部有气旋性辐合等特征。分析结果有助于对流风暴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a climatology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 in the NE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on the basis of meteorological radar observations.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ose cases that have produced heavy rainfalls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0. Identification of the MCS was undertaken using two procedures. Firstly, the precipitation structures at the lowest level were recognised by means of a 2D algorithm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convective and non-convective contribution. Secondly, the convective cell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3D procedure quite similar to the SCIT (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algorithm that looks for the reflectivity cores in each radar volume. Finally, the convective cells (3D)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2D structures (convective rainfall area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lete MCS. Once this methodology was presented the paper offers a proposal for classifying the precipitation systems, and particularly the MCS. 57 MCS structures were classified: 49%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s linearly well-organised systems, called TS (39%), LS (18%) and NS (43%).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the following items were analysed for each MCS found: duration, season, time of day, area affected and direction of movement, and main radar parameters related with convection. The average features of those MCS show an area of about 25000 km2, Zmax values of 47 dBz, an echotop of 12 km, the maximum frequency at 12 UTC and early afternoon and a displacement towards E-NE. The study was completed by analysing the field at surface, the presence of a mesoscale low near the system and the quasi-stationary features of three cases related with heavy rainfalls. Maximum rainfall (more then 200 mm in 6 h) was rel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a cyclon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 convective train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