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72  
首先阐述了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接着从西北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干旱气候的比较以及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的进展;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气候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基于阿拉善荒漠中部的4个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样点建立的区域轮宽年表,探讨了霸王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阿拉善荒漠中部区域1902—2015年的干湿变化。结果表明:霸王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到生长季及前期降水(当年4—7月和前一年10—12月降水)影响。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年表共记录了1920s初—1930s初、1940s初以及1970s末—1980s末3个干旱时段和1900s末—1920s初、1930s、1960s中—1970s中以及1980s末—至今4个湿润时段。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以2~8、11、16~32a周期最为明显,在1970s末发生了周期性震荡。本研究所揭示的区域百余年来气候干湿变化波动状况,可为区域环境演变和荒漠化防治提供气候背景代用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3.
黄河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冲淤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滞后性是河流系统自动调整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河道演变的滞后响应机制,在考虑上游来水来沙和下游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共同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模拟河道汛期和非汛期冲淤过程的滞后响应模型,并采用黄河小北干流1960-2015年的冲淤资料进行参数率定(1960-2001年)和模型验证(2002-2015年)。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的冲淤过程。汛期和非汛期累计冲淤量的模拟效果优于单个冲淤量;累计冲淤量和单个冲淤量的模拟效果汛期要优于非汛期。三门峡水库修建后,1960-2015年间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的冲淤过程表现出时段差异。根据建立的滞后响应模型,本文分析了来水来沙和潼关高程对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各个特征时段冲淤的贡献率,汛期和非汛期的第一时段(1960-1970年,1960-1968年)主要受到潼关高程的影响,但是后续时段主要受到来水来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基于火灾资料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百分位法,分析了河南省林区火灾的气候特征及防火关键期高火险日数的月、季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区火灾次数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出现在每年的冬春季(12月次年4月),3月出现的次数最多,2月的次之。火灾峰值主要出现在13-16时。3月高火险日数存在显著增加的线性趋势,12月和1月高火险日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月和4月高火险日数处在偏少的年代际背景下。林区春季高火险日数存在显著增加的线性趋势,在桐柏-大别山林区尤其明显。选取河南省防火关键期各月、季高火险日数与海温、积雪、环流场等130项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最好的因子,利用最优子集回归分别建立基于林区内各个气象站点的预测方程。通过回代检验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对回归方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回代曲线和历史曲线吻合好,表明预测方程预测结果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6.
吴斌  彭碧波 《天文学报》1999,40(4):360-363
用高精度的日长资料和由人卫激光测距(SLR) 解算出的地球引力场系数J2 的变化序列ΔJ2 ,证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迁移对日长10 年尺度变化贡献仅占日长10 年尺度变化的4 % ,可以忽略;认为10 年尺度变化主要来源于地球各圈层的内力矩或相对角动量部分,其优点是可以不顾及地球各圈层物质迁移复杂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7.
通过分析1900年以来每5a地球磁场各阶球谐系数的相关系数发现,地球磁场偶极子分量的ρ值在1905-1970年基本保持不变,1970-1985年下降,1985-1995年又上升,呈V字型变化。而非偶极子分量的 值则具有周期性变化,在1915年、1945年和1980年出现峰值,在1935年和1965年则处于低谷,变化周期约为30a。通过分析地球磁场非偶极子分量 值周期变化与日长周期变化的相关性,得出两点新的认识:1.非偶极子分量的周期性变化与核幔边界耦合过程相关,而偶极子分量的变化对应外核的深部过程;2.外核顶部流体具有周期性的变化,其变化周期与日长及非偶极子分量的变化周期一致。  相似文献   
98.
The effect of cadmium on the growth of an intertidal marine gastropod, Nassarius festivu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number of biomarkers namely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s in terms of increase in shell length or body weight, scope for growth (SfG) and RNA/DNA ratio. After eight days of cadmium exposure, the no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and 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 (LOEC) for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wet weight were 1.00 and 1.38 mg/l,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for shell length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 until day 16. After 16 days of cadmium exposure, the LOEC for both shell length and wet weight measurements was 0.22 mg/l. The 8-day SfG test was sensitive to cadmium stress, showing a significant decrease at 0.16 mg/l cadmium whe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NOEC and LOEC of RNA/DNA ratio determination were 0.52 and 0.93 mg/l, respectively. An assessment based on sensitivity and technical complexity suggests that Scope for Growth is the most sensitive growth biomarker, followed by the RNA/DNA ratio, and then the conventional growth measurement based on shell size and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99.
利用WRF模式中5种常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YSU、BouLac、MYJ和MYNN2.5)及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试验(ARM)寿县综合观测数据(2008年8—12月),对比分析了晴天及阴天条件下,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典型农田下垫面气象要素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模式对于云层状况的模拟,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方案优于局地方案.(2)对于近地层气象要素,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对于2 m温度和比湿的模拟效果最好,MYJ方案对于风向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3)对于位温及比湿垂直廓线的模拟,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对白天的模拟效果优于局地方案;ACM2方案对夜间弱稳定层结和逆湿结构的模拟最优;(4)对于风速垂直廓线的模拟,白天不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MYJ方案最优,阴天MYNN2.5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夜间弱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ACM2方案与观测值之间的偏差最小,阴天YSU方案模拟效果最好;(5)总体而言,在对典型农田下垫面进行模拟时,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0.
侍荣 《北京测绘》2010,(1):83-84,70
准确掌握地球大气中沙尘的分布,了解沙尘移动趋势对天气现象、气候变化、数值预报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及实用价值。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利用地基GPS方法观测大气中沙尘含量的原理。论述了在地基GPS技术中观测站遥测大气中沙尘含量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利用GPS观测数据计算大气层沙尘含量的理论模型,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