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14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利用1979—2015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从1979/1980—2008/2009年冬季前期500 h Pa高度场、200 h Pa势函数和850 h Pa势函数场选择预测因子,考虑不同时效因子的组合及其独立性,综合应用多因子回归集合、交叉检验集合、逐月滚动集合,建立了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逐月滚动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10/2011—2014/2015年冬季气温进行了独立预测试验和检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多种集合可提高短期气候客观定量预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多因子回归集合能增加可预测站点数,交叉检验集合可减少因统计关系不稳定而产生的对预报效果的影响,逐月滚动集合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可预测站点数,而且使预测效果更加稳定。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对中国冬季气温进行长时效的预测,且有一定的预报技巧,对实际的季节预测业务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2.
彭京备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17,41(4):691-701
本文研究了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它与冬季风南北反相模态的关系。南方持续性低温过程与寒潮过程不同。与寒潮过程相比,南方低温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频率较低。寒潮过程中,中高纬度环流以波列状槽脊形势为主。而南方低温事件中,中高纬度以大型斜脊斜槽为主要影响系统。大型斜脊斜槽导致冷空气主要以西方路径为主,中纬度为平直气流所控制。东亚大槽向北收缩,日本南部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它对冷空气东移起了阻挡作用,使得南方地区长期处于冷空气控制,造成极端低温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同时,活跃的南支扰动也显著影响南方持续性低温的发生。东亚冬季风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近年来的研究指出,除了南北一致变化模态,冬季风还存在南北反相变化模态。在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中,地表风场距平表现出南北变化反相的特征,即北方为偏南风距平控制,南方为偏北风距平控制。这与冬季风分布的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相一致。这种类型与北风相联系的南方降温并不是由高纬度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个例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963.
刘绕  李煜斌  高志球 《气象科技》2017,45(3):526-534
利用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寿县稻麦轮作农田区观测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高时间分辨率温度廓线资料,结合位温梯度法,计算了该站点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分析了边界层高度的日、月和季节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晴朗天气情况下,边界层高度具备典型的日变化特征,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边界层高度不断增大。其最大平均值通常出现在午后,8月平均高度最高,超过1520m,1月最低,只有520m。而且边界层高度具有季节变化趋势,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高度分别为436m,499m,377m和322m。将边界层高度结果与FNL和ERA-Interim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白天时间段(08:00—19:00)FNL和ERA-Interim比观测平均值分别高258m,346m,夜间时间段(19:00至次日08:00)比观测平均值分别低144m,102m。  相似文献   
964.
廖廓  何金海 《气象科技》2017,45(5):864-869
以福建省为例,着眼气候上少雨的秋冬过渡期近年多雨涝事件的现象,分析了近55年降水强度演变特征,采用合成分析探讨了东亚季风主要环流系统及区域水汽、对流条件与福建秋冬之交降水强弱的联系机制。结果显示:(1)福建秋冬之交暴雨过程频数和整体降水强度都趋于增加,降水强度在2010年前后出现突变;(2)降水强(弱)年副高偏西(东)偏强(弱),东亚高纬环流较平直(经向度较大),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冷空气主体偏北(南),有利(不利)于冷暖气流在福建的交汇;(3)降水强(弱)年福建上空西南(东北)水汽输送明显加强,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减弱),水汽和对流条件均有利(不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5.
兰措  张永新 《气象》1998,24(6):26-28
根据1993 ̄1997年各年冬季清晨晴朗少云条件下所获得的NOAA-12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市区上空近地面大气层的污染物--阴霾做了初步分析。首先总结了阴霾在NOAA-12卫星云科上所呈现的物理量特征;其次利用这些特征计算了阴霾的面积、经纬度和中心经纬度值;最后从气象学方面证明了冬季西宁市区上空具有形成阴霾的条件。  相似文献   
966.
1976/1977年与1982/1983年ElNino事件的大气海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MC客观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1976/1977年及1982/1983年两次El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显著差异。1976/1977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弱冬季风,而1982/1983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强冬季风。  相似文献   
967.
A total of 59 rain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winter and monsoon (1991–92) at Dayalbagh, Agra. This site is relatively free from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and the volume-weighted average concentrations (VWA) of formate in the winter and monsoon were 22.5±6, 16.1±3 while acetate VWAs were 17.1±5 and 13.8±3 mol l-1,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VWAs varied between seasons, 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Total deposition (in mmol m-2) varied between season (winter formate, 1.4; acetate, 1.1; monsoon formate, 7.4; acetate, 6.4). A difference in VWA values may have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the dilution factor; the total rain depth from collected samples in the monsoon was 46 cm while that in winter was 6.3 cm. Sources at this site may be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cavenging from the vapour phase, washout of soil particles and emissions from vegetative sources are probably important sources for formate and acetate.  相似文献   
968.
中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六次海侵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中更新世以来(在过去的73万年内),中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六次海侵。如果考察该期间全球各地各季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那么上述六次海侵的时期恰好都是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的日时期,亦即气候较暖的时期。因为后者是地球轨道三要素(黄道倾斜、偏心率,岁差运动)自然变化的产物,故中国东部的海侵活动归根到底是地球轨道自然变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969.
Winter Distribution of Diatom Assemblag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atom assemblages and water types during the wint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wo water types and two diatom assemblages in the study area. Coastal water types along the mainland China coastline had low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levels, but high nitrate levels. The shelf-mixing water type in the rest of the study area had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and lower levels of nitrate. Diatom assemblage distribution was not spatially consistent with water type. The Kuroshio assemblage had a large standing stock, distributed along the surface of the shelf break. This assemblage is likely the result of Kuroshio surface water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nutrient-rich water in the shelf area, triggering proliferation of certain diatom species. A background assemblage with low standing stock level persisted over the entire study area in both coastal water and the shelf-mixing water types. Our results support previous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assemblage is due to poor growth conditions such as the convection of water during wint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