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三峡小江回水区真光层深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水体的光学特性,2007年5月~2008年5月对回水区5个断面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常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真光层深度空间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回归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系数与透明度、总悬浮物浓度有显著的相关性(R2=0.861 9,R2=0.764),与叶绿素a相关性不明显(R2=0.011 3).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真光层深度、总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主要受小江河口流量、小江回水区水位的影响,复杂的水动力条件与独特的水文条件是影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真光层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后井网地下水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2006年的井水温度观测数据为分析对象,在系统分析地下水温正常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2006年水库二期蓄水过程中相关测项资料的动态变化,发现库水位的上升对三峡井网地下水温动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3.
长江三峡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  相似文献   
84.
三峡东区春季首次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谦  谢安  刘霞 《高原气象》1999,18(1):71-78
应用16年NMC常规资料和卫星OLR资料,分析了三峡东区春季首欠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其特点:以西路冷空气影响为主,与高原的对流系统有直接联系,从中南半岛向东北,经我国西南的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带是春季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5.
长江三峡地区盐关微地震群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源  胡毓良 《地震地质》1993,15(3):247-252
盐关微地震群的活动局限在矿区内,地震都是微震和极微震。地震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微震活动,初动呈象限分布的双力偶滑动型震源机制,S波能量高于P波能量。另一种是极微震,初动几乎全负,P波能量高于S波能量,呈非双力偶的张破裂向内爆炸型的震源机制。两种地震的成因都是采矿诱发地震,不能做为仙女山断层向北延伸的证据  相似文献   
86.
87.
文中就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快速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别研究了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必要性,提出了超前预报技术思路,最后就高边坡岩体反分析及反馈设计问题、施工地质超前预报问题以及与监测相适应的超前处理及防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8.
长江三峡及邻区板内中强地震的孕震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研究长江三峡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现今地壳重力场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板内中强地震的孕震动力学过程,探讨了整体上相对稳定的长江三峡及邻区孕育和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并提出了该区板内中强地震预测的动力学标志。  相似文献   
89.
90.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其中的150多篇为研究基础,并参考了部分专著,在回顾以长江三峡为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每个阶段各具特色。然后以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重点,概括了该阶段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研究视角的空间宏观性;(2)研究目标的应用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4)研究领域的多元性;(5)研究成果分布的脉冲性;(6)研究主体的地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长江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