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2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865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61篇
地质学   3129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Re-Os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并通过其Re-Os和Nd同位素特征探讨了该黑色页岩的物源性质.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Re/Os比值为7.18; 187Re/188Os为5.6438; 187Os/188Os为1.9616. 这些特征反映了该黑色页岩具有壳源性质. 其εNdεNd(540 Ma)值为-7.32; Nd模式年龄TDM集中在1.535 Ga. 黑色页岩中Nd同位素的这些特征与盆地基底岩石的Nd同位素参数十分吻合. 综合Re-Os和Nd同位素特征, 说明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的这套黑色页岩的物源中应包括以盆地基底为主要组成的大陆地壳. 同时, 通过与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Re-Os同位素的对比,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可能反映了两者在沉积背景上的差异. 这为正确分析塔里木地台与扬子地台的成因关系提供了Re-Os同位素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2.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发现遗迹化石,其中绝大部分为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该组属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的混合沉积,按岩性及韵律性将其分为5段,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沉积环境。本组沉积期出现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前滨沙滩及沙坝、云坪及含沙云坪、局限台地潮下低能、台地粒屑滩(介壳滩)和开阔台地潮下带。采用沉积学与实体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各古地理单元的特征与各段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认为:本组沉积早期先后以含沙云坪环境、局限台地潮下低能环境为主,中、晚期则开阔台地潮下带环境频繁出现并时而占优势,反映了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趋势;同时在海进的背景下,前滨沙滩、沙坝与云坪、含沙云坪或开阔台地潮下带等环境的交互出现,则反映了阿雷尼格中期本区是接近古陆的,随着相邻古陆的周期性抬升或海平面的周期性上升,出现了海陆争夺、频繁的海水进退的古地理变化,从而混合沉积发育。直形壳鹦鹉螺类化石产出状态的研究等表明三道坎组古流向是自北而南的。据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分析,本组沉积期气候干热,桌子山地区应归属早奥陶世华北亚热带干旱气候区。  相似文献   
993.
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矿床Cd、Ge与Ga富集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扬子地块西南缘分布着大量富含Cd、Ge与Ga的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Pb、Zn及Cd、Ge与Ga矿产资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对代表性铅锌矿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鉴定后.应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手段,研究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中分散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各类矿床中闪锌矿均相对富集Cd,方铅矿富集Ge与Ga,而黄铁矿中Cd、Ge与Ga的富集系数均相对较低.未呈现出选择性富集的趋势;赋存于震旦纪一寒武纪地层且以脉状、网脉状产出的矿体中闪锌矿的Cd含量明显高于赋存于晚古生代并以层状产出的矿体中闪锌矿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994.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也可能因地震波速增大而显示下地壳的特征,更可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使由镁铁质残留体组成的原中地壳下部转变成现今下地壳上部的组成。根据大别碰撞后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可证明组成大别下地壳的镁铁质岩更可能是1.1Ga前而非中生代形成的底侵岩层。实践表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可较好揭示区域地壳结构一组成。  相似文献   
995.
我国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对我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至关重要。本文从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下限、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的恢复、碳酸盐岩生烃机制与生烃模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运用生烃动力学对碳酸盐岩烃源岩进行研究的新方法,展望了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碧口群火山岩系中部的基性熔岩以拉斑系列为主 ,基性火山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 ,分别为 0 .70 12 4 8~ 0 .70 4 4 13和 0 .5 110 80~ 0 .5 12 341,大部分样品的εNd(t) >0 ,表明母岩浆主要来自地幔源区。岩石显示明显的富2 0 7Pb及2 0 8Pb特征。在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的演化过程中岩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 ,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等表现了从亏损到富集的变化特点。基性熔岩的稀土与微量元素表现出与俯冲碰撞型的弧区玄武岩相同的特点。分析表明 :碧口群火山岩系形成于岛弧环境 ,它与横丹群浊积岩系在扬子板块西北缘构筑了一个弧盆系统 ,其时代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997.
洛扎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扩张阶段。初步确定晚白垩世宗卓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研究特提斯沉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转变为“远缘前陆盆地”提供了依据,即沉积盆地性质转化的时间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在洛扎一带分布着以库拉抗日巨大岩基为代表的大量SP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后碰撞作用阶段地壳快速隆升和大规模伸展拆离背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8.
论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的深海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沉积速率与现代深海沉积速率的比较及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特征综合的分析 ,认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 ,且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奥陶 -志留系之交广泛发生的高频火山事件可能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而火山事件、铱和碳同位素异常事件与志留纪初期缺氧事件在奥陶 -志留系之交的耦合作用可能是 H irnantia- Dalmanitina动物群的灭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切过保山地块(冈瓦纳型), 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块(扬子型)西南部. 通过解释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获得了这3个地块与昌宁-孟连和墨江缝合带的壳/幔纵波速度结构及相应的地壳和上地幔反射结构图像. 结果表明:思茅地块的地壳P波速度较之保山和扬子地块西南部低, 地壳厚度由保山地块、思茅和扬子地块西南部逐渐增厚. 这三个地块的地壳反射图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冈瓦纳型地块内上地壳反射发育, 而中下地壳反射很弱. 扬子型地块内地壳反射发育. 思茅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反射图案有明显的特殊性. 研究区地壳厚度为 40 km左右. 最后对滇西三个地块的地壳增厚的方式、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冈瓦纳型和扬子型地块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肯吉亚克油田石炭系油藏属持低孔渗、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藏,它除了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复杂等特点外,其上还覆盖巨厚盐丘,造成盐下地震反射时间和振幅畸变严重,地震成像差、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低,给储层预测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如何正确预测油藏高产带分布规律是高效开发这类油藏的关键,本文研究从分析形成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的主控因素入手,通过井震标定,优选反映碳酸盐岩岩相、岩溶、物性和裂缝的地震属性,结合地震、地质、测井、油藏工程和钻井资料,把盐下特低孔渗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预测问题分解成构造解释、岩相预测、岩溶预测、物性预测、裂缝预测和综合评价等六个环节。宏观上,通过建立断裂、岩相、岩溶模式,定性预测储层分布有利区带;微观上,通过多参数储层特征反演和多属性综合分析,定量、半定量预测有利储层分布,有效解决盐下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预测难题,基本搞清本区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分布规律,为优选有利勘探和开发目标提供依据。文中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对解决国内外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预测和其他复杂储层预测问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