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5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0篇
地质学   1828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汤加富  许卫 《地质论评》2002,48(5):449-456
本文根据新近1:5万地质填图和构造调查所获资料,依据郯庐断裂带两侧标志地质体(西冷岩组火山岩,宿松岩群和肥东岩群中磷矿层,大别岩群和阚集岩群)的构造型式和错位情况,拉伸线理的性质和动向,以及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特征等,都不能判定郯庐断裂带存在巨大左行平移,故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呈弧形展布,基本代表了原始构造方位,郯庐断裂带是多期构造变动形成的负向构造带,综合造就的一种假位错效应。  相似文献   
952.
太原边山断裂带地热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原岩溶含水系统主要由东山、北山、西山及盆地岩溶地下水流域所构成,其含水岩系为奥陶系中统,根据系统内150余件水化学资料,对岩溶含水系统的地温场和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描述,与水动力场性质是一致的;通过地球化学温标对热储温度的定量计算,表明边山断裂带“历史”上确有地热存在;初步分析研究了边山断裂带地下热水的成因及其赋存规律,认为东、西边山地热分布是不均一的,呈明显的“点”状特征,故地热井施工位置应在第一、二级断裂之间。  相似文献   
953.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   总被引:58,自引:10,他引:58  
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晚期广泛发育一期幔源岩浆活动,其代表性岩石类型为角闪辉长岩、煌斑岩和辉绿岩。石灰沟外滩岩体是这类岩体中最大的一个,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0Ma左右,具有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根据地质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深度大于90km的上地幔源区,富含挥发分(H2O)的条件使橄榄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更趋稳定,辉石和尖晶石组分更多地进入岩浆,从而制约了岩浆中高Cr低Ni的特点。幔源岩浆的广泛出现是该区软流圈-岩石圈系统对特提斯洋闭合的响应,是在加厚陆壳的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4.
东昆仑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二叠纪冷温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东昆仑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以单通道(Monodiexodina)为主的冷温动物群,产于东昆中缝合带与东昆南缝合带之间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中下二叠统中,可与空喀山口加温达坂组及西藏吞龙共巴组对比  相似文献   
955.
运用卫星像片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起东 《矿产与地质》2002,16(3):136-141
运用中国的卫星像片 ,发现中国大陆存在一个纵贯全国的“×”型剪切断裂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的断块划分及大地构造分区 ,并对中国大地构造结构上的特征和空间及时间上表现出的地壳波状运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6.
黄石狮子立山属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一部分,为了更广泛地在本区寻找有一定经济意义的矿产。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方法,找出本区成矿指示性元素,为指导本区进一步找矿。研究发现,本区土壤被测12种微量元素(As、Sb、Hg、Co、Sr、Pb、Ba、Mo、Cu、Ag、Zn、Ni)在区域断裂带上或附近出现异常,异常峰值高且宽度大。从其异常特征、异常组合和相关性的分析可知,As、Pb、Ag、Zn、Sb、Mo等元素是寻找本区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有效的指示性元素;而元素Sr、Ba是天青石、重晶石矿等非金属矿有效的指示性元素。  相似文献   
957.
朱光  牛漫兰等 《地质学报》2002,76(3):325-334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相似文献   
958.
根据动力变质作用的特点,在野外和室内正确鉴别区分郯庐断裂安徽肥东双山一带不同变质等级的动力变质带的矿物组合特点,应用体积亏损-元素得失方程,计算了在应力作用条件下,不同变质带内,不同等级的碳酸盐岩地层的各元素(组分)的得失状况,特别仔细地深入地模拟计算了不同岩性的动力变质岩的构造应力作用下的CO2的释放量和释放机制,从而为探讨和研究动力变质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区岩石生成CO2的过程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9.
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浪河断裂带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以北的庄浪河谷地西侧,由几条小断裂雁列而成,但地表出露并不清楚.前人曾对该断裂开展过一些零星的研究工作,初步认为该断裂的永登—河口段为晚更新世甚至全新世活动段,并认为公元1440年永登641级地震和苦水521级地震可能就发生在该断裂上,甚至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生也跟该断裂有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计划委员会,1993;何秀琴等,1997).1995年7月22日庄浪河西侧又发生了永登5.8级地震(邢成起等,1996;周俊喜,1997).长期以来,由于所获得的该断裂新活动的证据不充分,导致了认…  相似文献   
960.
川滇地区若干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们根据历史地震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滇地区7条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结果表明,这7条断裂带的强地震复发表现出趋于随机的、随机的、以及丛集的行为,复发过程不具有良好的准周期性,也不存在强度-时间或者时间-强度的相依性。组成断裂带的强震破裂段落的数量越多,复发过程就越复杂。相对的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其中,活跃期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的离散性较大,可用Weibull分布近似描述;而平静期的持续时间分布的离散性较小,可用正态等分布近似描述。不同相对活跃期的持续时间及强震的数量差别很大,导致相对活跃期并非准周期重视。因此,基于断裂带整体强震复发间隔分布的中长期危险性概率评估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