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5年世界和中国灾害的一些指标明显超过2004年。在分析成因时,除了自然原因外,还存在人为因素。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世界各国协同救灾。2005年中国减灾的特色是重视突发性事件,政府重视预案、演练,群众的减灾意识有所提高。文章还分析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42.
国土资源部日前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负小苏在讲话中指出,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可能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43.
海水入侵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辽宁省海水入侵自 70年代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 ,具有入侵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目前海水入侵已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针对海水入侵形成机制及危害程度的地域性 ,目前已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如控制开采 ,人工回灌 ,修建地下水库等 ,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4.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近期,朝鲜进行的核试验、伊朗的核野心、美国政府对核武器的重申、保障核材料充分安全性的失败以及美国和俄罗斯持续拥有的大约26000件核武器均是地球上这种灾难性最大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人们还一直在关注对人类文明造成威胁的各种人为因素,结果发现,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险丝毫不逊色于核武器。短期内,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影响似乎不及核爆炸,但在将来的三四十年中,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将气候变化描述为对于这个星球来说远比恐怖活动更为糟糕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46.
气象观测数据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地面气象观测中,观测员常常会遇到一些自认为观测无误,却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或偏差。其实,细推起来,这些问题或偏差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7.
辽宁省海水入侵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寇英杰  王颖 《辽宁地质》2000,17(1):67-71
海水入侵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辽宁省海水入侵自70年代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具有入侵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目前海水入侵已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海造成很大危害。针对海水入侵形成机制及危害程度的地域性,目前已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控制开采,人工回灌,修建地下水库等,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8.
甘肃省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掖市土地荒漠化的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到1993年增加了一倍,1999年比1993年增加59265hm2;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原因,但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和加剧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对于客观原因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作用,人类在有限的发展过程中很难改变,人类能做的仅仅是在认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抑制土地荒漠化进程,恢复退化的自然植被。人为因素的作用体现在人口激增、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政府决策失误三个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表现为超载过牧、过度垦荒、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49.
刘丹 《地球》2011,(4):69-71
1、崩塌 崩塌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它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相似文献   
50.
王建燕 《地球》2011,(4):98-100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岩土体移动事件或过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李宗亮教授介绍,按成灾条件可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与人为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