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左岸坝头全风化岩体层厚度较大,在水库蓄水后,全风化岩体(土状)在水的作用下易软化,使岩体力学指标降低,抽水电站库水位变化频繁,将产生动水压力,从而影响土质边坡的稳定,经分析评价,建议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仙游县仙门风景区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后,认为该景区以地文景观、人文景观和古迹古建筑景观为主,前期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在注重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为配合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妥当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一新的旅游资源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振幅比(HASH)方法,反演了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间发生在福建仙游地区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仙游地震序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好,其节面走向、倾角及滑动角以及P、T轴优势分布十分明显。节面走向优势方向为北西向,与该区域沙县—南日岛断裂走向一致,震源破裂类型为近直立右旋走滑型。序列的发生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与福建地区背景应力场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仙游地震序列的发生主要受控于仙游地区小尺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金钟水库水位变化与序列显著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对仙游地区构造应力场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地区2008—2017年的流动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从重力场时空变化角度分析了福建地区重力场演变特征,并重点研究了2013年仙游M_L 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累积变化和震中附近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福建地区重力场变化显著,且呈现逐渐增强态势;仙游地震发生前,沙县—南日岛断裂两侧重力正、负高值异常变化,震中附近测点重力值存在转折异常。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25.6°N,118.8°E)发生MS4.8地震,福建水化学台网震前有多项前兆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异常测项随着临震而增加,异常集中出现在6—9月;水化学异常大多表现为中期异常,其次为短期、短临异常。其中,氟离子高值异常显著,异常井多,时间长;在时间进程上,有些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异常形态上,多井异常形态变化显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个体与群体异常形态变化显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11-01~2013-11福建数字台网记录到的73 个福建仙游地震,给出仙游2013-09-04 ML5.0地震前后小地震视应力变化情况,得到该区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主震前后的视应力演化特征以及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4月24日在福建仙游共发生记录到地震667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2年4月15日发生的ML4.1级地震。本文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 ,反演得到2012年4月15日ML4.1、2012年11月25日ML3.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为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为北西向,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南北向。分别利用波形拟合和sPL深度震相方法确定2012年4月15日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认为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8~9 km。  相似文献   
19.
福建仙游震群的孔隙压扩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淑芳  秦双龙  李强  蓝姝 《地震学报》2018,40(2):160-171
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群活动。基于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对精定位的小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在空间上呈丛集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发震时间受金钟水库水位变化的调制作用较为明显。5个分区(A—E)的流体孔隙压力扩散系数分别为0.04,0.08,0.07,0.12和0.05 m2/s,伴随着地震活动性由强至弱,孔隙压扩散系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仙游震群位于断裂构造发育区内,震中分布优势方向与石苍断裂一致,沿着断裂走向的孔隙压扩散系数最大,说明地下流体沿狭长的石苍断裂由NW向NE活动。各分区的流体孔隙压系数与扩散最大距离、最大诱发地震震级及地震释放能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当金钟水库水位下降时,各分区的扩散距离r呈现减小趋势,震群范围收缩,地震频次增加,并伴有较大震级的地震,说明水位下降时,流体孔隙压力的扩散作用在同一地点反复作用,使得触发源附近区域的应力水平更容易达到饱和或临界状态,进而触发较大震级的地震,这也解释了水位下降过程中地震更为强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陈国强 《福建地质》2007,26(4):229-234
仙游牛头山金矿化体产于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中。与北北东向断裂带、片理化带以及牛头山锥状火山关系密切。区内金矿化范围大,已见金矿化脉(体)12条,组成规模较大的北东、近南北向矿化带,找矿远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