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844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艳  刘端阳  彭华青  周彬  赵兵 《气象科学》2016,36(4):547-555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2.
王涛  田林亚  孔令杰  张洋 《测绘科学》2018,(4):100-104,108
针对高层建筑物GPS动态监测数据特点,该文将小波分析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物动态特性提取,研究了数据处理时4种阈值选取准则的好坏,针对观测数据不同阶段振幅和频率不同,提出分段、分层处理数据的思想,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观测信号,将小波包分析应用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自适应阈值准则更适用于高层建筑物动态数据处理,采用分段分层的处理方法,既能满足去噪要求又能提取丰富的变形信息,小波包分析能有效提取高层建筑物动态特性,保留更多的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33.
刘亢  李岩峰  郭辉文  张迎峰 《地质学报》2021,95(8):2346-2360
1948年川西理塘M7. 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始于无量河以北,往东南沿藏坝盆地北东缘、德巫盆地东南缘,延伸至德巫乡北,分为南、北两段,而在交德附近存在约3 km长的地表破裂空区。对同震地表破裂的线密度和同震水平位错量进行分段统计后揭示,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位于德巫盆地中部交德东南约4~5 km处。对理塘同震地表破裂的Riedel剪切分析结果指示,该破裂带主要由R剪切组成,以发育雁列状排列的挤压鼓包(Push- up)为主要特征,伴有少量R′剪切与T裂缝,缺少P型与X型剪切。其中R剪切占95%以上,其在藏坝段(北段)的优势方向为318°,德巫段(南段)为315°,整条地表破裂带的R剪切平均方向为316°。同时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雁列状挤压鼓包主要以平缓的“弧形”为主,这与1981年道孚MS 6. 9地震和2010年玉树MS 7. 1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出现大量反“S”形挤压鼓包有所不同,推断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密切相关。沿强滑动速率走滑断层地震破裂带的Riedel剪切发育会更为完善,挤压鼓包也更发育,易形成反“S”形,反之则以平缓的“弧形”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948年理塘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主要受藏坝盆地与德巫盆地控制,而且藏坝段(北段)与德巫段(南段)的R剪切方向存在偏差,这可能与两个拉分盆地的发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4.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带,并对油气的运聚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以顺北西部地区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几何变形特征、活动性、活动期次及其形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延伸,具有垂向分层性和平面分段性。断裂带北段主体为压扭和张扭交互段,中段为两条次级断层控制的拉分地堑,南段由数条分支断层构成马尾状构造。顺北11号断裂带整体活动性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是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1号断裂带主要经历了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两期活动,部分地区的活动持续到石炭纪。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性和运动学特征与塔北地区NNW走向的走滑断裂体系比较相似,而不同于塔中地区的NE向左行走滑断裂体系。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洋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断裂自北向南扩展延伸,类似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的北段。  相似文献   
35.
斜向扩张是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独特的构造特征,其地形分段特征明显区别于经典的快速-慢速端元洋中脊模型,是理解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质过程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西南印度洋中脊Indomed-Gallieni和Shaka-DuToit段多波束地形数据,分析了不同斜向扩张角度(α)洋中脊的地形分段样式。其中,46.5°~47.5°E(α=5°)、16°~25°E(α=10°)和48.5°~52°E(α=15°)为近正向扩张段,发育雁列式叠置的中央火山脊;47.5°~48.5°E(α=50°)和16°~25°E(α=60°)为斜向扩张段,仅在洋脊段中部形成中央火山脊。利用有限差分+颗粒法(FD+MIC)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洋中脊应变分布特征对不同α值的响应,结合地形分析,认为斜向扩张角度和温度异常分布共同控制了洋中脊地形分段样式。近正向扩张洋中脊(α<20°)在温度异常处形成地壳伸展应变的集中区,有利于岩浆汇聚,发育雁列式叠置的中央火山脊,其位置随温度异常分布的变化而改变;斜向扩张洋中脊(α>20°)地壳伸展应变集中区的位置受斜向扩张几何样式控制,在洋脊段中部发育中央火山脊,对温度异常不敏感,形成位置长期固定的岩浆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36.
37.
沂沭活断层分段特征及地震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一冲 《地震》1993,(1):45-48
沂沭活断层以莒南—汤头一线为界可分成南北两大段。其中,北段以蠕滑为主,南段则表现为强烈的粘滑错动。另外,在南段内还存在着一个次一级的段落。文中详细分析了各段的断层滑动方式及地震活动的特点,并对沂沭断裂带今后的地震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38.
39.
郯庐断裂带的活断层分段与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工程地震工作中,认为活断层分段在潜在震源区判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潜在震源区当能客观地反映构造活动特性和地震活动参数。活断层分段,应给出潜在震源区的边界条件及某些参数。应强调活断展与障碍构造的演化和发育,强调活断层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如不同的构造类型;断裂几何学、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活动量和活动速率;活动时代;横断层的存在及历史强震和古地震的活动等等。以郯庐断裂为例,在实际工作中,把断层进行四级划分可达到和满足潜在震源区的需要,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