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4篇
  免费   675篇
  国内免费   748篇
测绘学   1107篇
大气科学   1079篇
地球物理   469篇
地质学   1175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96篇
自然地理   63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82.
基于"地方感"、"期望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Ⅲ发,通过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世界遗产地几寨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三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模型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了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潜在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的作用存在差异,地方感对获益感知的作用远大于成本感知.②居民从旅游发展中感知获益有助于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更积极态度.而成本感知则会产生消极影响.③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中介效用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居民地方感通过发展期望,强化了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及旅游支持度作用.④发展期望在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两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获益子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成本子模型.  相似文献   
983.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法,基于陕西省96个气象站点1966-2005年气象数据、1990-2007年逐月NDVI和Landsat TM影像、1:25万DEM、2000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以100 m×100 m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8.55~88.97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  相似文献   
984.
从天气学背景、物理量诊断及雷达回波等方面 ,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20时~30日08时和7月21日08~20时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有相似的天气背景,有冷空气影响及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学结构.二者降水性质上不同,前者以系统性稳定降水为主,后者伴有对流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985.
高曙德  苏永刚  王君平  郝臻  王军燕  赵洁 《地震》2005,25(2):115-121
2003年11月岷县5.2级地震前武都台地电阻率资料出现了明显前兆异常, N85°E测道电阻率资料出现了典型的“勺形”变化, N73°W测道电阻率自2002年5月打破正常年变化形态, 2003年8月开始急剧升高。 研究结果认为, 从出现地电阻率异常到发震, 两测道各向异性变化明显, 各向异性度S′最大变化量超过了正常年变化的二倍。  相似文献   
986.
李小勇  钟文华  周英才 《岩土力学》2005,26(10):1535-1540
将概率统计理论引入砂井地基固结问题的分析中,克服了现行“确定性”分析和设计法的不足。对砂井地基固结的概率分析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提出了砂井地基固结概率设计的设计系数法。该法用设计系数将砂井地基的固结概率设计与常规设计联系起来。径向固结系数的设计值等于其标准值与设计系数的乘积,也等于其均值与中心设计系数乘积。推导了径向固结系数为对数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时设计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据此研究了设计系数的变化规律。中心设计系数是径向固结系数变异系数的减函数,而是失效概率的增函数。研究了径向固结系数标准值的计算方法。为便于工程查用,提供了设计系数图表。提出了砂井地基固结概率设计的一般步骤,并用算例说明了该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7.
SYA2-2型实验室盐度计盐度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GUM(Guideto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推荐的原则,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实验室盐度计测量结果做出了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988.
小五台山亚高山景观尺度水热条件与植被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河北省小五台山为研究区,通过转化糖方法获取亚高山不同景观部位效应温度,结合DEM模型模拟研究区内太阳直接辐射以及土壤湿润度系数,进而构建生境干燥度指数。以此为基础,在景观尺度上定量分析研究区内亚高山带水热条件与森林和亚高山草甸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域中森林分布地段生境的太阳直接辐射,效应温度和干燥度指数都显著低于草甸分布地段,土壤水分系数则恰恰相反;② 综合太阳直接辐射或效应温度与土壤湿润度系数的干燥度指数统计分析结果,优于分别以各个因子单独进行分析的结果;③ 在植被格局的形成中,干燥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在水平地带中,森林与草原植被的分布格局受干燥度控制的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89.
邓俊晔  徐卫亚 《岩土力学》2007,28(9):1841-1847
研究了无单元法中单个影响域内的布点形式对误差的影响,提出了半径权值的概念。在经过充分的数值计算后,给出在半径权值对无单元法插值结果的精度的影响值的大小。研究对优化无单元法的节点布置、减小模拟误差有很大的作用,并且使得影响域的大小不再依靠点数的多少来确定,避免了影响域过大的情况和为了单个影响域内有足够多的插值点而使得整体插值点数目过多的弊端。运用单个区域内的插值点健康度的理论,研究了整个区域布点对无单元法模拟函数--滑动最小二乘法模拟精度的影响,并运用遗传算法对整个布点区域上的插值点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区域上的优化值。通过一个实例,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插值点优化值与插值点密度的关系,并给出无单元法布点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990.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在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口因素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分异模型,并通过干扰度指数的计算,分析人类活动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人类活动对建设用地的干扰强度最大,其次是林地、耕地和水域,而对于其他景观类型的干扰度则不甚明显。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分异模型适用于分析现阶段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预测未来人口变化状况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