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4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1181篇
海洋学   19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8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Multi-parameter studies (stable isotopes in carbonate and organic matter, pigment,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from a 660-yr continuous sediment core from Lake Cheng-hai, a closed, eutropic lake in southern China, provide information on lake historical eutrophi-cation. During the last 660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ation of Lake Chenghai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In 1690,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kebegan to increase as Lake Chenghai became closed from agriculture in the lake‘‘ s watershed. In 1942, Lake Chenghai evolved to eutrophic state, marked by a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CaC03, pigment contents and obvious negative values of stable isotopes, which is more or less simultaneous with the large-scale population im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In 1984,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duced modern lacustrine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 level. Human-in-duced trophic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affected the Lake Chenghai ecosystem to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s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in the last 660 years.  相似文献   
42.
43.
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在上海地区采用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公式,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与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试验判别液化的方法对比,具有相对较好的结果,是一种有前途的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44.
洛阳市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杜晓舜  夏自强 《水文》2003,23(1):14-17,20
以洛阳市为对象,对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行了研究。区域水资源量包括地表水实际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将地表径流中基流部分按比例划出,与河道汛期弃水量加在一起作为河道的生态需水量,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生态需水量后可得地表水的实际可利用量。将难以利用的地下水量从地下水资源量中扣除后可得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45.
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琰  陈方  程文辉 《水文》2003,23(2):21-24
对于一般树状分布河网,上一级河道总是汇入至下一级河道,位于河道下游断面的流量总是由其上游汇集而至。但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人工控制建筑物众多,又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如太湖流域),河网错综复杂,水流方向不定,要跟踪某个断面的水流去向,或某个河段的水体、断面流量是从哪里汇集而来的,非常困难。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对其很感兴趣。例如从常熟枢纽引长江水流进入望虞河后,流向何处?河网各断面流量中或各河段水体中常熟枢纽引江水量占多少比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估计常熟枢纽引江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因此,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万永芳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3,23(1):98-100
2001年10月底广州东山湖水面出现宏观异常现象,市民怀疑为地震前兆异常。经过对异常的调查落实,结合广东省地震形势及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准确判断东山湖的异常现象并非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消除了市民的不安与恐慌。  相似文献   
47.
莫里青断陷西部在始新世双阳组沉积时期发育NE,SW和NW方向三个浊积扇体,其中NE向浊积扇体仅发育于湖平面上升初期(双一段沉积时期),SW向浊积扇体在湖平面上升初期、上升早期和快速上升时期(双一,双二和双三段沉积时期)始终存在,而NW向浊积扇体形成于湖平面上升早期(双二段沉积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湖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双三段沉积时期)。目前在区内仅钻遇中扇水道、中扇过渡带和外扇沉积。  相似文献   
48.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存在如下3个阶段:1)大约1540~1740年,为低海面寒冷时期;2)1740~1827年,为气候转暖-海侵过渡时期;3)1827年至今,为继续海侵-气候波动变暖时期。其中1800年前后和1940年前后,气温较高。1921~1993年巴罗的气温记录说明,北极地区气温不仅有明显的10a和60a周期变化,而且年平均温度变幅极大,达4.5℃。显示极地气候变化特别强烈并不反映大幅度升温。近20年来的变暖趋势是1827年以来自然的气候波动变暖的继续。  相似文献   
49.
内蒙古伊盟地区哈马尔太碱湖沉积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该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此期间该区植被由阔叶、灌木草原变为疏树灌木草原,最后变为荒漠草原。在这5ka中存在两次暖期两次冷期,近1.6ka以来以冷干为主。湿润气候只存在于4.5~5.5kaB.P.,气候总的趋势是由较湿润变干旱直至干燥。  相似文献   
50.
湄洲湾北岸供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陈岗峰 《水文科技信息》1996,13(1):47-50,F003
本文介绍湄洲湾北岸供水可行性研究工作中,采取几项工程及管理措施,开源节流基本上满足中近期供水需要。文中指出:随着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供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做好水资源宏观调配,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