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5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370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741篇
海洋学   62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以三江平原开发强度不同的浓江流域和别拉洪河流域两个多等级渠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斗、支、干四个渠道级别采集沟渠底泥,分析TN、TP、NH4-N、NO3-N和PO4-P在渠系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两个多等级渠系中,底泥氮磷含量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支渠、干渠中。总的来说,随着沟渠级别的增加,渠道底泥所含养分元素有增加的趋势;浓江渠系渠道所含养分元素的量略低于别拉洪河渠系,别拉洪河渠系中养分元素易于在某一渠道积累,而浓江渠系随机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2.
本文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31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重建该区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历史。将08P31孔沉积物记录与其他孔综合对比初步划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TOC与Opal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自MIS 3以来该区总生产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硅质生产力不高;CaCO3含量不仅代表海生钙质生物的生产力,也是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的信号;根据δ13Corg值运用两端元法计算出TOCmar/TOC,并通过TOCmar、TOCter与C/N值比较可知,δ13Corg值作为有机质来源的指标更可靠。经分析该孔沉积物有机质以海源有机质为主,但褐色层B2与白色层W3的有机质主要受到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该孔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的δ18 O和-δ13 C结果显示:褐色层B2和灰色层G1的轻值是由冰融水造成;黄褐色层Yb1上部到白色层W3下部的轻值反映了海冰形成速率提高,导致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黄褐色层Yb1中部及白色层W3,Nps-δ18 O和-δ13C的重值对应低的有孔虫丰度,指示水体温度下降以及低营养环境。黄褐色层Yb2的Nps-δ18 O和-δ13C值呈镜像关系,这是由于大冰期环境下,海盆内储存了较少的融冰水导致。  相似文献   
153.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系列大型遥感试验开始系统研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结合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尚无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决碳、水、能量循环问题的有效方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滦河上游地区组织开展基础性、多学科、多尺度的"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本次试验面向地球系统科学对遥感观测的最新要求,以遥感如何服务地—气过程研究为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星—机—地多尺度遥感综合观测和地面测量,论证中国自主设计的碳、水、能量相关卫星的技术指标,基于大场景真实结构模拟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构建虚拟遥感试验场,验证全波段遥感机理模型和复杂地表辐射传输机理。核心试验区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闪电河流域和地形复杂的小滦河流域。闪电河流域主要地类为农田和草地,开展的试验以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观测为主。小滦河流域主要地类为森林和草地,以碳循环遥感综合观测为主。两个试验区都开展了系统性的多架次飞行试验,并同步开展地面全波段、主被动协同观测。特别设计了一次长达165 km的大跨度飞行试验,横跨两个试验区,包含了地表类型和海拔高度的逐渐过渡。从2017年的预实验开始,整个试验为期5年。基于科学目标驱动、开放、协作、共享的原则,本次试验吸引了10个大型国家科研项目,4个卫星计划团队,19家单位200人次参加,是中国主导的又一次具有明确科学目标的大型多学科交叉遥感综合试验。  相似文献   
154.
对目标空间三维—光谱信息的高分辨一体化获取与应用,是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结合高光谱成像与激光雷达测距的技术优势,对地观测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遥感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并成为遥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3个阶段详细回顾了对地观测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其独有数据类型阐述了数据处理研究方面的探索研究。最后,重点分析了高光谱激光雷达在测绘领域、农林业领域的重大应用潜力,展望了未来对地观测高光谱激光雷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5.
王文峰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2):54-55,59
研究了车载LiDAR在智能化全息测绘中的应用,得到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高精度全要素三维地形数据,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6.
近地面成像光谱技术在水稻氮诊断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测量水稻氮含量的形态诊断法和化学分析法,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并且得不到及时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产量.而基于成像光谱技术对水稻进行的氮诊断,可以做到对水稻的无损坏和精确测量,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时间,氮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做到了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是以4种氮素水平的水稻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经过利用平面场模型进行反射率转换和平滑等一系列的预处理,选出各类别的样本数据,提取出了水稻叶片反射光谱的敏感波段与植被指数等特征,发现最佳识别特征,从而根据识别特征建立决策识别模型,并且不断反复验证和修正模型,总体精度能够达到87.7%.  相似文献   
157.
土地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基础,作为自然物的土地具有价值属性。土地储备涉及市土地开发中心前期部、征地部、出让部、工程部、合同部、计财部等内部职能部门,涉及测绘、规划、房管、农业、城市更新、发改、人民政府等外部单位,交互业务较多,因此土地的规划、审批、征收、出让、工程等流程复杂、管理困难。本文介绍了土地储备业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系统实现建立业务审批体系。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达到海量数据高效处理、图属档一体化、实时信息在线共享、流程优化协同办理、短信督办提醒的目标,满足对土地储备情况的宏观监管和微观审批,形成完善的土地储备业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8.
分析了与测绘地理信息有关联的自然资源业务,了解自然资源业务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共性需求,分析测绘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与自然资源业务系统的关联性,梳理自然资源全流程业务关系,探索自然资源系统全流程业务平台的建设思路,为自然资源业务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9.
配电导线的状态对用电需要和用电安全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配电导线处于断股状态时,将可能导致严重用电事故.传统断股检视方法常依赖于人工,费时费力.为此,本文设计与研发了一套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配电导线断股缺陷实时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无人机获取配电导线影像,通过WiFi和WinSock机制完成影像数据传输;采用FCN网络而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仅保留导线信息.针对断股导线特有的图像特征,采用滑动窗口思想,沿导线轴向方向提取窗口内的图像特征参数,查找异常特征参数窗口,从而实现断股导向的自动检测.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对系统的实验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数据传输保持稳定、配电导线断股智能识别准确性高,所设计和研制的系统对配电导线安全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0.
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这里提出了一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二部份:首先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旅行时,反演得到背景速度模型;然后用其作为初始模型,使用共轭梯度算法进行全波形反演。通过对含噪数据的数值试验,算法表现出了较高的稳定性,并确定了进行全波形反演的遗传算子。将这种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反演得到了分辨率高于常规速度分析的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并识别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利用纵波速度反演的结果,计算出沉积物中游离气的含量,认为BSR下方的低速层可以解释为含至少1%游离气的薄层。并分析了研究区内甲烷气的来源,认为该区域游离气兼有生物气和热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