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是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但陆地长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目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兰州盆地已具古地磁测年的永登剖面(厚度为330~1310m部分,年代介于44~ 15Ma)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44Ma开始其值先逐渐偏重后变轻(平均-24.6‰),至33.2Ma突然变重后维持相对稳定的高值(平均-23.7‰),再至25.5Ma后又变轻(-24.4‰),与全球氧同位素从长期演化趋势以及事件上均呈现出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兰州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期间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能受控于全球温度变化,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陆源C3植物与湖泊内生沉水和挺水植物对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例,确切的机制理解有待其他指标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112.
基于GIS的兰州百合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兰州市以及附近四周其他地区气象站30 a(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和154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内降水、气温等进行了数据细网格化分析。结合百合田间观测气象和产量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小地形订正等方法,建立了兰州市百合种植区划指标空间分析模型,区划结论与实际种植基本相符,GIS技术制作的区划图结合水平和垂直种植区划辅助参照表,直观详细地展现了百合适生种植区的地理分布及特征,从而减少了种植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13.
兰州高坪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兰州地区3处大厚度高坪黄土的天然密度、含水量、土粒比重等物理性质指标沿深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分析了计算值-天然孔隙比随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黄土天然孔隙比简化的计算公式。藉此分析强夯法、挤密桩法等地基处理方法的合理设计参数:对于强夯法,平均夯沉量可以作为初步设计参数和质量检测指标;对于挤密桩法,确定了加固深度和处理后的孔隙比,即可确定桩间距和桩径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4.
以清代兰州城为研究对象,分乾隆和光绪两个时期,通过对历史文献、古地图以及现代文献等资料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基本复原了古城兰州的城市格局,绘制了清代两个时期兰州的城市格局复原图,分析和总结了乾隆和光绪两个时期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和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清代两个时期的兰州城总体格局一致,城池"内小外大,内方外凸",内城街道呈丁字形,郭城街道呈十字形,外出道路在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条;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盛,使光绪时期的兰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内城客商会馆林立,郭城的城西北角和东关一带工厂聚集,此外,教育也由县文庙、府文庙等的官学为主转变为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5.
甘肃有色地勘局106队部东侧的不稳定斜坡位于兰州市九州开发区黄河北岸、罗锅沟左岸沟谷斜坡地带。勘查查明,不稳定斜坡中下部及坡脚地带为古近系砂质泥岩,斜坡中上部和坡顶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其形成原因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降雨、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认为勘查区斜坡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其失稳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最危险滑裂面位于填土和基岩的接触面;拟建工程建设遭受其危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中等。建议在治理斜坡时,坡脚挡土墙工程选用浅基础型式,跨越浅沟段(15m)可采用桩基础形式,以砂质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并严格防止地表水渗入砂质泥岩地基。为区内不稳定斜坡的治理,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6.
黄万堂 《甘肃地质》2014,(4):F0003-F0003
天斧沙宫位于兰州市区黄河北岸的安宁区仁寿山东面的大沙沟。沟内丹霞地貌发育,景观奇特,形体壮丽,造型各异。有的巍峨辉煌如“宫殿”;有的古朴壮观如“城堡”:有的状如”九龙壁”,活龙活现:有的似“蘑菇”,惟妙惟肖:巨大的“风动石”摇摇欲坠,却稳如泰山。  相似文献   
117.
环境保护作为新常态时代下我国推进生态流域文明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进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选取我国黄河流域唯一被干流贯通的省会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2019年黄河流域兰州段统计资料,构建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构建耦合度模型,全面解析和综合评估了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水平并不高,呈“恶化-好转-恶化-好转”的态势,而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降-升-降-升-降-升”的波动态势。总体来看,兰州市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有待加强,应充分考虑黄河流域整体性特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同步推进产业的专业化整合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最终实现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8.
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在其发震断层两侧160km范围内今后几百年内不会发生大于6.5级的地震.兰州地区距海原大震断层约120km,所以兰州地区今后几百年内也不会发生大于6.5级的地震,即不会发生烈度大于Ⅷ度的地震.而兰州地区是按Ⅷ度抗震设防的,即使今后发生6.5级的地震,其破坏亦不会很严重.这是按最坏情况考虑的.  相似文献   
119.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兰州市区南侧一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N60°W,长约115 km.该断裂大致可划分为4条次级断裂段,自东向西分别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其中,内官营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雾宿山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而中间的马衔山段和七道梁段以往研究所获得的新活动证据不多,认识不统一.近期经过详细的追踪考察,获得了马衔山段和七道梁段晚第四纪活动的新证据,结合该区多次历史地震的活动特征,表明其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具左旋走滑兼倾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0.
兰州地震台阵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数字化近两年的资料,对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震记录震相特征基本相同,台阵有压低干扰背景和突出地震波信号的功能,说明台阵对记录较微弱地震有优势;在震中距小于1 000 km的范围内,兰州台阵的监测能力较明显高于兰州台,而震中距大于1 000 km时,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的监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