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土钉墙是基于主动制约机理发展起来的一种边坡加固技术。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从事土钉墙设计与施工的实践,对其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提出一些看法,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了它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2.
近年来微型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边坡加固及滑坡治理工程中.本文阐述了微型桩加固边坡的机理并把微型桩分为三个体系:独立微型桩体系、平面刚架微型桩体系和空间刚架微型桩体系,以结构力学和地下建筑结构的思想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受力模式分析和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133.
关于基坑设计计算中若干问题的榷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克南 《江苏地质》2001,25(3):185-192
结合近年来笔者在审核基坑设计时遇到的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就土锚和土钉(墙)的概念异同点、设计计算的异同点作了分析,对土钉(墙)的设计深度、土锚锚固段或土钉被动粘结段摩阻力的长度衰减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想法.对采用m法计算桩内力和桩顶位移时m值取值的限制条件及桩顶位移的计算作了梳理,并提出在基坑设计中慎用m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4.
等值梁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用以计算支护内力的方法,但它只能以强度来控制设计.结合土压力位移关系,应用基本的力学方法,对等值梁法进行了改进,使它能够考虑支护的变形进行设计,从而更加适合工程要求.改进后的等值梁法仍然保持了简单实用的特点.通过与有限元法比较,改进后的等值梁在计算变形方面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内力的卫星编队飞行凭借良好的性能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该类编队的控制力对卫星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姿态均高度敏感,并且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之间存在耦合,给动力学建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建立了六自由度的内力编队姿轨耦合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利用了控制力和控制力矩的耦合效应,可以同时针对编队卫星的相对位置和相应姿态设计相应的控制律,从而实现编队的六自由度协同控制.最后,通过采用伪谱法求解编队构型的重构问题,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6.
考虑了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根据两部分接触面上位移协调和力的平衡条件,求出了基础梁的内力,据此内力即可进行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137.
在坞口挖土过程中,因围堰位移较大,采取在开挖处进行回填土,并采用双排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内设三道支撑分层、分段开挖,同时加强对围堰及坞口支护的监测,使得整个围堰安全地度过坞口施工期。  相似文献   
138.
广州天河商旅二区综合楼基坑东侧采用人工挖孔桩加预应力锚杆的支所型式。通过对该支护结构中桩及其冠梁钢筋的轴力,以及预应力锚杆锚头压力的现场监测,对该基坑支护结构开挖支护全过程的内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9.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原理,应用具有折减分析功能的ANSYS软件,以暴雨工况为最不利控制工况,采用平面应变条件下Drucker-Prage关联流动屈服准则(DP4)和边坡失稳破坏综合判据,分别对龙胜县城桑江北区不稳定高切边坡自然状态和削坡及抗滑桩加固状态进行了强度折减数值模拟。确定了这2种状态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位置、形状并给出了极限状态坡体强度储备安全系数,通过所建桩-土共同作用连续介质模型及ANSYS后处理路径分析功能,求得极限状态滑坡设计推力和桩身内力及其分布,且将该法分析结果与传统分析方法作对比,发现误差很小且该法更接近边坡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表明,该法在岩土边坡滑坡灾害防治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新途径,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0.
杨校辉  朱彦鹏  郭楠  黄雪峰 《岩土力学》2014,35(Z2):185-197
为研究深大复杂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内力演化规律和受荷特性,以总面积约为16×104 m2、最大开挖深度为26 m的基坑工程为依托,在支护桩和锚杆钢筋上预埋钢筋计,分别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和桩头侧向加载、不同工况锚杆拉拔过程中桩的内力和锚杆内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随着基坑的开挖,悬臂阶段3根支护桩外侧桩身应力呈拉-压-拉变化,内侧桩身应力呈压-拉变化;同一测点钢筋应力逐渐增大,最大值位置略微下移,应力零点出现的位置随桩长的不同而不同。单支点阶段随着基坑暴露时间的增加,外露桩身应力增大,桩身钢筋应力峰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区域,嵌固段桩身应力变化复杂且应力零点比悬臂阶段出现的早。两支点阶段桩身钢筋应力变化更复杂,主要受基坑开挖时间和预应力锚杆的张拉锁定等因素的影响。(2)支护桩、锚杆支护结构设计需考虑其最大允许变形量;满足锚固长度临界值要求后,自由段越长,锚固效果越好,锚固段越短越经济。(3)在未施加拉力和不同拉力作用过程中,锚杆受力发生重分布,与以往土质或岩质基坑认识不同。(4)锚杆侧摩阻力中性点和潜在滑移面的出现与移动是一致的,可用于确定基坑潜在滑移面位置和锚杆临界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