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9篇
  免费   689篇
  国内免费   984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1509篇
地球物理   537篇
地质学   1441篇
海洋学   391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29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2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日傍晚到夜间豫南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时,850 hPa以上为西南到偏西气流,边界层内冷空气侵入豫南,风场形成了气旋性切变和辐合,过程中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较好,动力强迫主要位于边界层。本次降水可分为两个阶段:14日18∶00—15日00∶00时为对流的触发与演变阶段,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南压到豫南触发了准线状对流,之后辐合线断裂,位于驻马店的东段辐合线进一步南压,对流随之南压减弱,而南阳盆地内风场形成了中尺度气旋性旋转和辐合,对流在此维持;15日00∶00—06∶00为对流的再次增强与维持阶段,随着近地面冷空气再次增强,南阳中部到驻马店西部一带的对流增强并稳定少动。南阳站附近形成了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并长时间维持,利于此处对流不断生成并东移,驻马店西部山地的喇叭口地形对风场的辐合抬升作用也促进了对流的维持。  相似文献   
922.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88项环流指数资料、 陕西省10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年陕西极端秋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持续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陕西出现了长达52 d的秋雨事件,秋雨出现早、结束晚,呈现自北向南增多的空间分布特征,较气候态降水量异常偏大;500 hPa高度场距平在中高纬“东高西低”的环流分布形态和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地区的显著负异常区,有利于引导高空槽底部分裂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异常偏强、偏西、偏大的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外围暖湿气流向西北地区东部输送水汽和能量;850 hPa风场上东北地区东部存在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引导偏东路径的冷湿气流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充沛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形成水汽汇,造成陕西降水偏多;陕西持续位于40°N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具备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动力条件;稳定维持在105°E~110°E的θse能量锋区,多次受弱冷空气侵入,是导致秋雨中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3.
采用安徽省洞体地倾斜观测数据异常跟踪分析产品资料,研究引起观测数据变化的影响事件。结果表明,洞体地倾斜观测数据受系统故障、人为干扰影响显著,影响因素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系统故障中传感器故障普遍存在,传感器故障、超量程故障属高发因素,占比70.9%;在人为干扰中,仪器检修、进洞、标定、调零普遍存在,调零、进洞属高发干扰,占比74.1%;泾县、佛子岭倾斜观测因洞室条件不足导致干扰事件频发,干扰事件与台址、洞室等条件密切相关,与洞室覆盖厚度、进深、密封门存在一致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4.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垩纪古海洋中分别在.Aptian-Albian、Cenomanian-Turonian和Coniacian-Santonian期间发生多次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分别被称为OAE1、OAE2和OAE3,而OAE1又可以划分为OAE1a,1b,1c和1d四次,其中OAE1a和OAE2达到全球规模.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一般对应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正偏、海洋生物的快速更替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大规模分布,指示了大范围的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虽然历次大洋缺氧事件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一般认为其与白垩纪时期海底大规模火成岩省的活动有关.大规模火成岩省活动将带来大气-海洋系统中CO2的上升,地表风化和水循环的加速,从而造成海洋中营养元素的过剩输入,引发海洋生产力的升高,诱发海洋中缺氧条件的发生.大洋缺氧条件下,由于碳-氧-硫-磷等元素之间的耦合循环关系,在大洋缺氧和海洋生产力之间形成快速的正反馈关系,有可能是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得以达到全球规模的促进因素(如OAE1a和OAE2).不同时期的大洋缺氧事件对白垩纪大气-海洋系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OAE1a标志着白垩纪中期极端温室气候的开始,OAE2前后是温室气候的高潮时期,而OAE3的发生则伴随白垩纪温室气候的减弱.由于历次大洋缺氧事件产生的大规模有机碳的埋藏,对大气-海洋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是导致大气海洋系统中CO2下降、O2上升,以及伴随而来的全球变冷和海洋氧化能力的增强.虽已历经30多年的研究,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前因和后果还未完全阐明,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对重点的缺氧事件如OAE1(a,b,c,d)、OAE2和OAE3,开展多学科的研究,获取缺氧事件发生期间的古大气CO2浓度、海水温度、营养状况、生物种类及其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大洋缺氧事件的陆相响应方面的研究也已经陆续开展,我国科学家可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25.
刘鹤  颜丹平  魏国庆 《地质学报》2008,82(4):464-474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部变形较弱,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并以一条由超糜棱岩带组成的基底拆离断层为顶界,与上覆地层分隔。基底杂岩经历了蓝片岩相到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的变质作用。②古生界中间韧性流变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的糜棱岩或千糜岩组成,岩层中发育多期构造面理(S1、S2、S3)和典型的固态流变构造,变质程度普遍达中绿片岩相。③中生界沉积盖层,包括碧口地块以北的三叠系关家沟组和小面积出露的侏罗系—白垩系,以脆性破碎带和小型脆性断层构造为主。拆离断层与各套构造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和流变构造一同反映了区域性上盘向SSE剪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证实了碧口地区中生代206~154Ma伸展垮塌事件的存在,从而建立了碧口地块的隆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在中生代造山作用后的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了拆离断层和中地壳韧性流变层,造成了地层缺失和地壳减薄,基底杂岩在造山带的腹陆隆升并露出地表。  相似文献   
926.
陶书华 《地质论评》2008,54(3):335-342
棋子山运动是一次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它使老黄土下部及其同期异相的湖积层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断层、褶曲(向斜、背斜)等;使我国北方的地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大的湖泊如泥河湾古湖、三门古湖等都在此时灭亡;桑干河、汾河、渭河、黄河等都在此时形成。棋子山运动发生在老黄土下部堆积之后,老黄土上部堆积之初;在地磁柱上属安比拉亚时,其绝对年龄为距今049~050 Ma。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在河谷地带和山前平原生成了非常良好的蓄水构造,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和矿产生成地;同时也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使断裂的复活、地震的发生、边坡的坍塌,给许多工程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27.
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春  沈永平  张姣 《冰川冻土》2008,30(1):72-8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的变异性变得越来越极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其变化趋势对世界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降水、蒸散发、径流、降雪与积雪面积、冰川和冻土等方面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以积雪形式的降水越来越少,且积雪面积越来越小; 冰川出现加速退缩的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所有现存的模型都表明了一个更暖的未来世界.为降低地球各圈层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需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更精确的气候预测模型,提高水资源管理者的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以解决人类的水资源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928.
2016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超  马学款 《气象》2017,43(3):378-384
2016年12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心气压较常年偏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呈两槽一脊型;南支槽强度偏弱,平均位置位于90°E附近,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9.5%。全国平均气温为-0.7℃,较常年同期(-3.2℃)偏高2.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月内,我国出现两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和两次主要降水过程以及3次雾 霾天气过程,其中16—21日雾 霾天气过程是2016年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29.
宋文玲  袁媛 《气象》2017,43(10):1249-1258
2015/2016年冬季的主要气候特征为:(1)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季内,气温阶段性起伏波动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2)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多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及北方大部地区;(3)东亚冬季风阶段性变化明显,前弱后强。综合考虑年代际背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秋季北极海冰偏少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数值模式的预测结果,预测2015/2016年冬季全国气温总体以偏暖为主与实况较为一致;冬季我国东北、华北北部、新疆东北部、长江以南大部降水偏多和长江黄河之间降水偏少的预测正确;主要气象灾害与衍生灾害的预测与实况基本一致,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但对冬季我国低温区域的预测较实况偏小,尤其对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西南东南部和华南南部气温偏低及2016年1月偏冷的情况估计不足。虽然均是在强厄尔尼诺背景下,1982/1983年及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冬季气候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强厄尔尼诺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2015/2016年冬季没有准确把握冬季风后期偏强的程度,对北极涛动季节内变化特征的预测分析能力有限,对海冰影响冬季环流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30.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区域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对2016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76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587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西部和中部、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和北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以及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高温集中发生在7、8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各站每日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持续6h的最多,最多的一天中可以持续15h。7月上旬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突出表现为单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站多,单站持续高温时间长,单日超过37℃或40℃高温站次多;14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9个站连续高温日数平历史极值。高温发生时地面减压,地面风速多在4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