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1184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65篇
地质学   2619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2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郭晶  李云帅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1,95(3):723-736
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基性麻粒岩中长英质脉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首次限定了该区基性麻粒岩中长英质脉体的形成时代为491±2 Ma (MSWD=0.91),此年龄与寄主麻粒岩高压—超高温阶段(榴辉岩相)的变质时代在误差范围内近一致,表明长英质脉体形成于榴辉岩相的变质阶段。由于长英质脉体中锆石明显不同于寄主基性麻粒岩中变质锆石的形态特征,基本排除了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为捕获锆石的可能性。此外,该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具有少量的长石、石英包裹体和较低的Th/U比值(0.05-0.41),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其具有重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的特征,这些证据表明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可能结晶于变质熔体之中。长英质脉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该脉体具有相对较低的K2O值,基本上排除了其来源于围岩长英质麻粒岩的可能,而且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寄主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具有相似性,表明形成长英质脉体的熔体为内部来源。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可能为基性麻粒岩发生部分熔融所致。  相似文献   
112.
谢士稳  刘福来  王舫 《岩石学报》2021,37(2):481-496
本文对西南三江地区景洪南部新发现的晚泥盆世英安质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龄、Hf-O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该英安质火山岩形成于362.3±3.4Ma。火山岩的SiO2含量为62.87%~66.29%,MgO含量为2.15%~2.49%,Mg#值为44~47,富集Na2O(4.77%~5.51%),高Na2O/K2O比值(2.1~3.3),低Y(12.5×10-6~15.3×10-6)和Yb(1.38×10-6~1.70×10-6)具有高硅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由俯冲的洋壳部分熔融而成。低的锆石εHf(t)(+0.87~+3.27),相对较高的锆石δ18O(6.31‰~7.64‰),以及高的全岩Th/Yb(4.86~7.78)和(La/Sm)N(3.62~4.56)比值指示岩浆中混染了大洋沉积物或混入了大洋沉积岩起源的熔体。综合区域岩浆岩和沉积岩资料本文认为南澜沧江带晚泥盆世时经历了板片的俯冲,该俯冲作用很可能代表的是由大中河、大平掌火山岩以及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指示的弧后洋盆的俯冲消减过程。  相似文献   
113.
川藏铁路在穿越西藏贡觉地区时遇到三叠系粉砂质泥岩,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容易发生大变形等危害。文章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的岩石三轴压缩和和三轴蠕变试验,结合PFC数值模拟,研究了粉砂质泥岩在不同围压下的蠕变特性和长期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贡觉粉砂质泥岩流变具有西原蠕变模型特征,蠕变与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随着围压不断增大,粉砂质泥岩试样均由拉-剪破坏向单剪破坏过渡,剪切破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逐渐减小,微裂纹数量减少;蠕变试验相较于常规三轴试验,由拉应力引起的压碎带影响范围更广;在高围压条件下,粉砂质泥岩更容易发生流变,随着围压的增大,轴向应变、侧向应变和体积应变均增大,微裂纹数量呈下降趋势;瞬时弹性模量及黏弹性系数与围压呈线性递增关系,黏弹性模量与围压呈对数型增长关系,黏塑性系数与围压呈指数型增长关系。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岩石长期强度低于瞬时强度。  相似文献   
114.
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165~153 Ma)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埃达克质和TTG岩类的特征属性。岩石SiO2含量63.76%~72.13%,总体具高Al2O3(Al2O3≥15%)、低MgO (<3%),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正Eu异常或弱的负Eu异常,低Y (≤18×10-6)和Yb (≤1.9×10-6),高Sr (>300×10-6)和Sr/Y值(>20)等埃达克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为大陆板内加厚(隆起区)的下地壳底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属大陆板内环境I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低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L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MA)两种高压型TTG亚类的属性,为古俯冲增生带下地壳弧型岩石熔融的继承性特征,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融过程无关,属非俯冲成因的埃达克/TTG岩类。其空间上与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高度重合,且与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组合紧密相邻,提示它们可能源自于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或大陆边缘弧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因而具有洋俯冲成因的特征属性。  相似文献   
115.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勘探中钻遇大量高含量CO_2气层,使得如何规避高CO_2风险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工区充注CO_2的储层砂岩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XRD)、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明确了幔源无机CO_2的成因,并运用黏土矿物特征讨论高温幔源无机CO_2充注的黏土矿物成岩响应:有序带倒转和大量自生高岭石的生成。依据CO_2气井的XRD全定量分析数据剖面图将幔源无机CO_2气层段的黏土矿物组合分为3类:Ⅰ类为I/S混层黏土矿物中S体积分数介于10%~25%之间,有序度处于R_2~R_3带,高岭石体积分数高;Ⅱ类为I/S混层黏土矿物中S体积分数介于10%~15%,有序度为R_2~R_3带,自生高岭石体积分数低;Ⅲ类为I/S混层黏土矿物中S体积分数介于50%~60%,有序度为R_0带,高岭石体积分数低。总结出幔源CO_2在珠江组和珠海组中存在2种运聚模式:一是幔源CO_2通过与基性岩浆连通的深大断裂垂直向上运聚;二是垂直向上运移后通过连通砂体侧向长距离运聚。研究结果对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规避高含量CO_2风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纳米SiO2和石灰对黄泛区粉土的改良效果,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XRF试验等系列试验,研究纳米SiO2和石灰掺量对黄泛区粉土压实性、抗压强度、水稳性等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改良粉土的微观结构及固化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2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随纳米SiO2掺量的增加而提高,纳米SiO2改良土中掺加石灰会降低最大干密度,但会提高最优含水率;纳米SiO2与石灰联合使用改良效果优于单独掺入纳米SiO2,1.5%纳米SiO2-2%石灰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提升最为显著;与素土和纳米SiO2改良土相比,纳米SiO2-石灰改良土的水稳性得到显著改善;在纳米SiO2改良土中,纳米SiO2主要起到填充土颗粒之间孔隙的作用,纳米SiO2与石灰联合使用可在土中形成胶结物质、发挥黏结与填充作用、大幅提高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7.
方敬锐  宋晶  李学 《工程地质学报》2021,29(5):1303-1311
黏土矿物对软土结合水特征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尤为重要,但国内研究多侧重于宏观物理力学性质层面。在微观层面探讨黏土矿物对软土工程性质的影响为此研究重点,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得各地软土的矿物成分,并用同步热分析仪对各地软土进行热重分析(TG)和微商热重法分析(DTG)。试验结果显示,软土的黏土矿物含量与其吸附水含量正相关,其中蒙脱石含量对软土吸水性影响巨大;软土的TG与DTG曲线与其所含黏土矿物类型、含量有关,失重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软土中黏土矿物类型,DTG曲线中的失重谷对软土中的矿物类型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8.
邓腾  丁正鹏  许德如 《地球科学进展》2021,36(10):1077-1091
碳质黑色页岩形成于各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缺氧水体中,通常可视作潜在的成矿物质来源,目前对于碳质黑色页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能源矿产领域,其与金矿床相关成矿机制的关联尚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在总结近10年造山型金矿中碳质黑色页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前人对碳质黑色页岩的来源、形成环境和过程、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与造山型金矿化的成矿物质来源、元素迁移—活化—沉淀机制关系的认识:①碳质黑色页岩主要形成于海洋静闭极度缺氧环境;②碳质黑色页岩比普通黑色页岩更富集金、银、钼、钒、镍和铬等稀有金属;③碳质黑色页岩能够通过地层的区域变质运动释放金元素进入深部变质成矿流体;④碳质黑色页岩通常相对其他岩层在构造活动中更易形成容矿构造并作为强力还原剂导致金的沉淀;⑤碳质黑色页岩能够作为显著的找矿标志指导找矿.然而,这些认识不仅与造山型金矿床的传统成因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也将引起传统找矿勘查评价准则的改变.目前,我国对于造山型金矿床中碳质物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亟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为找矿勘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9.
120.
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讨论了应用构造地球化学图解分辨玄武质岩石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这一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J. A. Pearce等给出的构造地球化学图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岩性分辨图解,图解分辨中存在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玄武质岩石形成的条件参数与构造环境并不完全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应用图解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