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05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静校正技术是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地震成像的核心技术,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厚黄土戈壁区受低速层速度低、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在传统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了改进的层析反演静校正处理技术,核心技术包括精确的初至拾取技术、分偏移距从浅到深逐步迭代的回转波层析反演技术、等速面静校正计算技术.通过这些技...  相似文献   
42.
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方法.文章利用首都圈区域内3231个地震挑选出来的29839条直达P波走时和29972条直达S波走时数据,首次使用拟波形层析成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地壳的P波和S波速度,以及泊松比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三维高分辨率VP、VS以及泊松比结构.成像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壳结构非均匀性强烈,地...  相似文献   
43.
无线电波探测为一种非接触式物探方法,目前已普遍应用于采煤工作面地质异常探查.本文统计和分析了大量无线电波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了采煤工作面无线电波探测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进展.具体而言:在无线电波探测仪器方面,实现了从单一频率到多频的进步;在观测系统方面,进行了从双巷探测系统(“一发一收”、“一发多收”)到单巷探测系统(反射同巷无线电波勘探、孔-巷无线电波透视勘探)的创新;在成像算法方面,完成了从层析成像经典算法ART、SIRT到SGA、AMPGA等智能计算的跨越.本文结合采煤工作面内探查条件,介绍了无线电波技术在煤炭智能化精准开采背景的应用现状,归纳了采煤工作面中断层、陷落柱和瓦斯富集区等地质异常的无线电波响应特征.基于文献资料及探测实践,本文总结了当前采煤工作面无线电波探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矿井无线电波勘探技术将朝着多频率、多参数和透-反射一体化勘探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44.
济南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下空间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轨道交通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问题,如何保护泉水,避免地下空间的不当开发影响泉水断流,以及查明济南主城区地下地质结构与地质资源,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采集的数据,综合初至波层析成像与面波频散分析技术方法,建立了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模型,开展趵突泉敏感区东部边界地质结构探测工作,获得了测区浅层0~80 m地层结构特征,推测在泉水敏感区边界存在东西向径流通道,为济南中心轨道交通建设和其他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探测技术方法以及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5.
本文使用云南、四川、贵州区域数字台网所观测到的巧家、东川地区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小江断裂中北段、莲峰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及周边区域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变化及相应的断裂有较好对应关系,速度结构整体呈低速状态,泊松比偏低,表现出呈酸性的长英质介质属性;中下地壳(15~30 km)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区域大量地震事件位于高速异常体,推测该高速异常区可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脆性特征;重定位后地震深度主要分布在15~35 km,呈现出与断层位置相关的两条平行条带状分布,推测其断层面倾向SW,倾角大约75°,整体较深,位于中下地壳;通过多维度比较发现,研究区地震的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在空间上有SW方向扩展趋势,且逐渐变浅.  相似文献   
46.
从广义反演理论出发,对多层反射波的走时联合反演,可以同时获得所有的各层速度及厚度参数。其优点是在不需要把问题线性化过程的同时,统一考虑了各层反射波走时的离散对整个地壳模型的影响,又可兼顾观测数据的不同误差分布。本文将该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应用于华北北部的几个不同构造单元,反演得出了其反射P波速度结构,并与正演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7.
地震层析成像LSQR算法的并行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地震层析成像的LSQR算法(最小二乘QR分解). 在建立偏导数矩阵方程组时,对区内地震在方程中保留震源项,引入正交投影算子进行参数分离,对区外远震采用传统的平滑处理方式,用LSQR法求解联立的方程组. 由于区内地震的正交分解处理和区外远震的平滑处理,使得偏导数矩阵中的非零元素成倍增加,对于大型反演问题,这些非零元素常常达到几十GB到几百GB的数量级,巨量的内存占用成为LSQR算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偏导数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分布规律,设计出合理的存储结构,采用分布式存储进行矩阵计算,提出了LSQR算法的并行化方案,并在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上实现. 导出了LSQR算法的并行效率估算公式. 对两个地区的实际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进行了效率测试.  相似文献   
48.
在井间地震初至走时层析成像中,随着相邻地质体速度差的增大,使得射线分布不均匀,以及网格剖分不合适,导致层析成像结果不理想.物理和数值模型的井间走时层析成像表明:当速度差超过300%时,层析结果畸变较大;在300%~150%之间时,层析结果较好;低于150%时,层析结果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井间多尺度初至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即对同一模型采用多种网格剖分来同时进行层析成像,以获得研究区域的速度图像.数学和物理模型的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兼顾了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和精度,极大地改善了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质量.即使速度差超过30%,其多尺度的层析结果仍然较好.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9.
全球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分辨率地震体波速度成像以及相关的地球物理资料,计算地幔垂直流动形式及流动速度,得到全球地幔流垂直运动模式.从全球尺度来看,地幔流基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欧亚大陆—澳大利亚、北美洲—南美洲为两个大规模下降流区域,西印度洋—非洲及大西洋、中南太平洋及东太平洋为两个大规模地幔上升流区域.地幔上升流起源于核幔边界,主要表现在地幔中部和上地幔下部.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约每年1~4cm.地幔流动对地表板块运动、海洋中脊和中隆、俯冲带和碰撞带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地幔上升流与地表现代热点有密切关系.从东亚尺度看,地幔流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东亚边缘裂谷系和西太平洋边缘海为上升流、西伯利亚地幔深度表现为物质下降流、青藏高原—缅甸—印度尼西亚特提斯俯冲带地幔下降流,这三个区域地幔流动与地表的西太平洋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相吻合.勾勒出南海地区构造特征:从上到下的大体结构是上部呈“工"字型、中间为圆柱型、底部呈盾形的地幔上升流.  相似文献   
5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1980—2000年M≥1.5的2 032个天然地震事件的38 052个〖AKP-〗、〖AKS-〗、Pm、Sm、Pn和Sn震相到时及人工地震测深给出的Moho面形态资料,利用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32°~40°N, 100°~108°E区域内地壳地震波速度结构.从层析成像图象中可以得到,本区的地壳可分成4个层位.第1层(埋深约在0~3 km)为沉积层, 速度梯度约为0.2 s-1;第2层(埋深约在3~17 km)为上地壳, 其顶部速度梯度约为0.1 s-1, 下部速度横向变化较大且存在低速块体;第3层(埋深约在17~36 km)为中地壳, 速度梯度约为0.03 s-1;第4层(埋深约在36 km—Moho)为下地壳, 是一个契形层,总的趋势是西厚东薄,青藏高原较厚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块和扬子准地台方向变薄,各处的地震波速度梯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