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9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211篇
地球物理   3315篇
地质学   342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主机系统安全、服务软件配置、网络系统安全、木马和病毒防范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基于NT技术的前兆网络安全防范问题,给出了加强前兆网络安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2.
蔡作馨  程庆斌  杨鼎鸿  邓宁 《地震》2003,23(1):109-114
以探索水位与水化学单井综合观测新方法为目的,建立了改性动水位概念,即恒定小流量状态下的井孔动水位。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改性动水位与同一井孔对应的静水位之间相差一恒定水位落差。根据这一结果,可将观测得到的改性动水位值订正成相对应的静水位值。由此建立了以改性动水位和传统水化学为观测对象的“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从而实现了静水位与传统水化学的单井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93.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4.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断层异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3,23(2):121-126
系统分析了青藏块体边界断层的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孕震影响范围达到青藏块体的周边地区;发震断层所在的构造带震前断层活动最为剧烈;加强对构造块体断层整体活动的宏观动态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判定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震后应力将转移并集中到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95.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2003,25(2):163-171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 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96.
前驱地震波的试验研究及波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含预置裂纹的有机玻璃试样在加载实验过程中,大破裂之前出现的长周期、小振幅低频事件,并与大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同类现象(即前驱地震波)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波形记录和频谱分析得出:前驱地震波是地壳介质的长周期波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前兆特征,具有短临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97.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模糊熵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然后计算其模糊从属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模糊熵值,分析了模糊熵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 5.9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模糊熵值减到0.907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减熵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8.
断层气CO2快速测定方法在四川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致君  闻学泽  程万正 《地震研究》2003,26(Z1):118-125
介绍了快速测定活动断层带CO2气体的方法、川西地区断层气CO2观测点的选建以及观测的情况.初步的观测结果显示,在1999年四川绵竹两次5.0级地震、2001年四川雅江5.0 级和6.0级地震和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前,部分观测点的断层气CO2均有很好的短期前兆异常显示.实践表明: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更能观测到来自地壳内部的、可能与地震前兆有关的断层气CO2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9.
台湾花莲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台站基本情况及仪器性能 杭州地震台建于1980年,位于杭州市植物园内,地处偏僻,地形开阔,环境幽静。台站距公路2.5 km,周围无高压线、变电所和工业干扰源,观测环境较好。根据浙江省地震局“十五”前兆台站数字改造要求,杭州地震台于2002年2月架设了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 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频率范围0.01~10 Hz。传感器由电极和磁探头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接收地下电场和磁场信号,测量电场和磁场的扰动变化。埋地电极的材料是1铬18镍9钛优质不锈钢,有较好的防腐和导电性能。其埋设深度为6 m。埋…  相似文献   
100.
介绍了ADP数字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网系统的功能与结构。ADP系统已在广东省地震局连续运行,满足前兆台网综合化、数字化、自动网络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