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4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321篇
测绘学   372篇
大气科学   320篇
地球物理   940篇
地质学   909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5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4篇
  1925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湖州台的近震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湖州地震台DD-1地震仪记录的1980—1990年期间Δ<500km的近震资料和仪器放大倍率,利用理论计算Δ—Mmin曲线,b值检验3种方法,对湖州台的近震监测能力进行了估算和评价,得出了该台对目标监测区域内的有效监测震级。最后对区域地震台站的近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52.
依据台站两年来实测的地震震级和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定的震级进行比较,计算出各个地震的偏差值和台站的震级校正值,并获得相应的标准误差,最后对影响震级差值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3.
254.
本文根据近期取得的一些新资料并结合前人的工作结果,分析了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性。新生代时期,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拗陷的主要西界断裂,八宝山断裂的活动远不及它强烈,前一条断裂活动强烈的部分随时间具有自南而北转移的特点。两条断裂第四纪均有活动,但八宝山断裂活动主要在早更新世,此后活动甚弱;黄庄一高丽营断裂中更新世仍显著活动,其北段活动持续到晚更新世甚至全新世。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强度,总体表现南弱北强;活动时间南部早而北部延续到很晚;活动性质,中段和南段右旋水平剪切显著,北段的垂直差异活动占优势。  相似文献   
255.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观测并生成的数字地震资料是开展数字地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高质量数据源。为了使科学家们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本文主要从数字地震资料产生出的各个环节、数据结构与格式、数据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向读者作概括的介绍.希望读者对数字化地震资料的数据文件、数据记录、数据字均能有透彻的理解,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资料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56.
本文介绍了太原台近几年由长周期763地震仪记录到的长周期地幔勒夫波G_2与G_3。该震相为沿上地幔顶部传播的勒夫波。其记录特征为周期长,大约50~70秒。G_2波约50秒左右,G_3波为70秒左右,G_2振幅大于G_3。太原台所记到G波的地震M_s≥7.0。当M_3≥8.0时更为显著,所记的地震大多发生在阿留申群岛、汤加群岛一带。计算该震相的平均速度V_(G2)=4.4km/s,Vn3=4.4km/s。关于它的成因,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地震发生时大量岩块崩裂错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257.
258.
259.
260.
本文以超声地震模型试验为基础,着重从地震波的强度方面来阐明埋藏基岩地形对地震波动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振动能量分析地震动问题的重要性,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埋藏基岩地形对地震波动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基岩面凹凸不平,致使基岩面上不同部位接收能量大小不同;另一方面,基岩的凹凸面对地震波产生汇聚与发散作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地表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地震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