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宿兴涛  张志标  欧磊 《中国沙漠》2017,37(2):315-320
采用区域气候与沙尘耦合模式RegCM4-Dust,模拟研究了A1B情景下东亚地区未来(2015-2100年)春季沙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上,东亚沙尘源区起尘通量与沉降通量存在明显的振荡特征,而沙尘光学厚度呈现显著的波动减小趋势;源区下游沙尘光学厚度和沉降通量均呈现显著的波动增大趋势。(2)沙尘子源区中,仅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区起尘通量有显著波动减少趋势,速度达-2.1%/10a;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和呼伦贝尔沙地沙尘光学厚度减小速度最快,分别达到-2.8%/10a、-2.3%/10a。(3)未来,中国华北南部、黄淮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中国东、南部近海春季沙尘光学厚度增速均为1.5%/10a;中国近海沙尘沉降通量显著上升,速度达1.9%/10a。(4)地面风速尤其是最大风速变化是导致起尘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光学厚度的主要因素是地面最大风速。  相似文献   
392.
《地理教学》2008,(5):3-4
2008年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在盘点建国以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时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  相似文献   
393.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94.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5.
蒲朝霞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77-1184
现代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把数值模型与观测资料结合起来对地球系统状态进行理想化评估的方法。除了在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数据同化技术也被应用于气候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模式初始化、确认及最优化。主要通过几个与中国西部区域气候研究紧密相关的议题,讨论了数据同化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并且阐述了其将面对的挑战、潜在方法学、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96.
论区域气候模式与全球模式嵌套时边界区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钱永甫  刘华强 《大气科学》2001,25(4):492-502
做了3个试验,第一个试验只用大气环流模式(GCM),主要考察GCM的性能并确定其误差的区域分布.后两个为对比试验,一个试验中,将区域气候模式(RCM)(NjU-RCM)的侧边界放在全球模式(L9R15)中我们感兴趣的区域,未考虑侧边界区GCM的误差大小,另一个试验中,RCM的侧边界位置根据GCM预报误差的空间分布选取,使其落在GCM预报误差较小的区域.3个试验都对1998年5、6、7月份中国区域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CM的效果最差;当用GCM-RCM嵌套模式对区域气候进行预测时,GCM侧边界值的误差对RCM的模拟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嵌套侧边界若选择在GCM系统性误差较小的地区,模拟或预测效果会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397.
398.
采用RegCM3.0和RegCM4.0模式,利用NCEP/DOE Reanalysis II数据、NOAA的周平均海温资料以及BATS、CLM3.5两种陆面过程方案,对我国4个典型多雨年(1998、2003、2007、2010年)的夏季气候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RegCM4-BATS1e模拟的降水量和雨带位置都与观测事实更为接近,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强降水带的模拟,模式两个版本对湿润区的降水模拟均偏少,对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区的降水模拟则偏多;对于气温的模拟,其模拟结果均存在负偏差,但都能够模拟出位于东南沿海及新疆沙漠地带的温度高值区,RegCM4-CLM3.5模拟温度的量值更准确,而RegCM4-BATS1e模拟的温度空间分布型态与实际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99.
利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全球环流模式,对中国地区1978-2000年及IPCC A1B情景下2038-2070年气候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模拟试验.文章首先检验了模式模拟的当代极端气候结果,在此基础上对6个极端温度指数和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检验结果表明:MM5V3模式对中国地区当代日最高、最低温度及强降水(大雨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和概率特征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模拟的日最高温度在大部分地区偏低,日最低温度在南方地区偏低、西北地区偏高.概率统计结果显示日最高温度向低值频段偏移,日最低温度在0℃的峰值附近明显偏高.模式对大雨和暴雨年平均日数的模拟在东部地区偏多,概率统计结果则为一致偏大.未来中国地区极端气候预估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相对高温在全国范围内都将升高,且线性趋势均为上升;霜日日数则为减少,并具有下降趋势;暖日日数和相对低温在青藏高原和新疆部分地区有所减少、其它地区均为增加,且线性趋势暖日日数为上升,相对低温不明显.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具有区域特征,其中单日最大降水、连续五日最大降水、最长无雨期、强降水日数、简单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总量均在江淮、华南及西南地区有所增多,而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有所减少,未来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极端化趋势将更加显著.极端降水指数的线性趋势除最长无雨期外其它均为上升.  相似文献   
400.
利用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山东省80年代以来气象要素异常百分比的年季变化,发现气象要素异常发生的站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ENSO事件是气象要素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