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1369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399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74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西太平洋热带涡旋与2001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普查1950—200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850 hPa的天气形势图,发现大多数年份,在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前5天,菲律宾以南海域(0~10 ?N,125~140 ?E)常伴有一次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活动过程。选取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的2001年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发展和移动,南海地区的正涡度不断增加,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南海夏季风爆发。对涡旋区和南海地区的涡度、热源、水汽汇等进行区域平均,发现南海地区正涡度的增大,热源、水汽汇的加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太平洋热带涡旋作用所致,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作用可能是200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52.
最新海表温度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大西洋附近存在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赤道不稳定波通常于每年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 000~2 000 km,可改变赤道附近海洋的热量平衡,并引发强烈的局地海气作用。利用CCSR/NIES/FRCGC AOGCM MIROC 100年的模式输出结果,计算了赤道不稳定波的爆发时间、波长、传播速度、周期,并与观测资料作对比分析,以考察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热带太平洋的海洋内部中尺度动力-热力作用过程,成功模拟了赤道不稳定波的基本特征,发现赤道不稳定波主要存在赤道南北不超过6个纬度的浅层海洋中,除赤道表层外4~6 ?N海洋温跃层中也有赤道不稳定波。对赤道不稳定波的能量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其能量主要来自赤道附近洋流经向切变产生的正压不稳定,赤道以北海洋温跃层中赤道不稳定波能量主要来自由浮力作用产生的斜压不稳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赤道不稳定波的赤道不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953.
热带地区云量日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1984—2003年共20年云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地区的云量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量峰值时间和变化幅度在全球的分布都较为均匀,而海陆差异明显。高云和低云在变化机制上相对独立,其云量日变化并非同步。全球云量日变化由4类基本形式组成,分别为洋面高云型、陆面高云型、洋面低云型和陆面低云型。高云日变化与地表辐射加热状况密切相关,其形式在洋面和陆面类似,均为早晨出现云量最小值而午后到达云量峰值。相比于洋面,陆面高云的峰值在夜间持续时间较长,可发展至更为稳定深厚的云系。低云多在局地5时附近出现云量峰值,18时左右达到云量极小值,其中陆面低云在12时出现第二峰值。  相似文献   
954.
《热带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前身为《热带气象》,创刊于1984年。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55.
《热带气象学报》网站现已开通,并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试运行。  相似文献   
956.
选取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微波成像仪(TRMM Microwave Imager,TMI)液态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轨道像元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瞬时探测以及逐月的像元数据进行格点化(0.1°、0.25°、0.5°、1.0°和2.5°五种格点分辨率)时,格点数据的失真情况。对TMI瞬时探测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细分辨率(0.1°、0.25°和0.5°)格点能保留原始像元数据的细节;而随着网格变粗,细节受到较大的平滑。因此对于中尺度到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分析而言,将卫星轨道数据处理到网格尺度不大于0.5°的格点更合适。对逐月LWP像元资料格点化处理的分析表明,细分辨率格点能保留LWP空间分布细节,尽管5种分辨率下LWP的概率密度分布(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均相近。因此,对月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分析研究而言,格点尺度大小对卫星像元数据格点化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利用本实验室计算的TMI/LWP格点数据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Interim reanalysis,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NCEP CFSR)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再分析资料都高估了LWP;TMI/LWP格点数据与两种再分析资料LWP的多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57.
2009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威  蔡锦辉  郭艳君  李敏 《气象》2010,36(4):106-110
2009年,全球表面气温为有器测记录以来的第五暖年。年初,暴风雪、低温和寒潮天气席卷欧洲大部,北美频繁遭受暴风雪的袭击;中国北方出现严重秋冬连旱;澳大利亚东南部持续罕见高温;夏季,中国东部、南亚、欧洲多国、美国西海岸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年内,澳大利亚、墨西哥、非洲东部持续于旱。6月,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形成。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均较常年偏少。  相似文献   
958.
南海热带辐合带的气流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君 《广东气象》2010,32(2):18-20
利用2001~2005年Micaps每日08:00的850hPa天气图,及相关海区指标站实时资料,对出现在南海的热带辐合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辐合带按其组成气流和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偏东型、偏西型、东西相连型和南压型,这4种类型与其组成气流和出现季节有密切关系,对南海不同海区天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59.
利用2005~2008年海口高空气象探测站逐日07:00和19:00定时观测探空资料,分析海口地区对流层的要素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海口上空是没有第1对流层顶的亚热带地区,而第2对流层顶每日都可以观测得到。海口地区对流层顶的要素变化特征属于副热带大陆型和热带海洋型之间偏向于热带海洋型。第2对流层顶的月平均高度、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月平均高度,冬春季高,夏秋季偏低,8月最低,2月最高;月平均温度7月最高,12月最低,与地面气温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960.
吴蔚  崔少萍  张银河 《广东气象》2010,32(2):48-49,51
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惠州市历史热带气旋和环境场要素检索程序,将每天4个时次的热带气旋数据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匹配,实现两套资料的无缝接合,并自动生成GrADS脚本文件,在GrADS中输出历史热带气旋及多层次环境场要素的动态图像,直观显示热带气旋强度、路径及影响热带气旋的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利于预报员掌握历史热带气旋详尽的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