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城市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并存。本文以南京中心城区的商业租金和住宅租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冷热点、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比较2010—2019年间南京商住租金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差异发现:(1)商住租金时空演化差异显著,住宅租金呈现“稳步”增长和“多核集聚”分布格局,而商业租金增长更具“波动性”,空间上体现出内城“强核心”特点,其空间拓展滞后并依赖于居住空间。(2)南京商住租金空间结构存在由单中心圈层结构向一极多核层级网络结构演化的趋势,但城市尺度上依然呈现出“核心–边缘”的整体空间结构。(3)中国城市商住租金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压缩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人口、资本、交通等城市资源要素的配置与调整重塑了城市商住租金空间的分异与耦合。(4)商业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合理协调商住空间开发建设的步调对于郊区商住空间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2.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梦远  徐建刚 《地理研究》2014,(12):2286-2298
在社会调查、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分析基础上,系统探析了南京城市意象热点与居民感知、城市道路结构、特色意象区形成及其与城市历史街区功能更新的内在关系,形成对南京未来城市意象发展的四点建议:1改变崇尚宏大体量和现代风格倾向,在尊重南京文脉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2通过热点植入盘活意象缺失区域,但需尊重热点和城市道路集成度联动发展的城市自组织机制,并注意街巷空间和生活次节点的保留;3意象热点的集聚区应该为重点打造的特色意象区,注重提供多样化活动平台和休憩设施,并和城市传统紧密结合,注意热点空间的均衡分布,并在步行范围内组织;4从热点空间和功能置换着手可缓解交通压力并促进城市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63.
南京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及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广亮  甄峰  汪侠  秦萧 《地理研究》2014,33(2):284-295
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网上购物、团购等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消费方式得到极大发展,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消费选择的重要方式,网络消费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由于居民社会阶层的差别及相应居住空间的分异,导致网络消费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并且对实体空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居民网络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住房状况、交通方式以及移动网络使用等体现居民社会阶层状况的要素对居民网络消费选择的影响,进而分析居民网络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城市不同空间的网络消费构成和网络消费商品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空间网络消费对交通出行和实体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4.
城市最初起源于地理景观的选择,地理格局对于城市景观起源和发展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古都保护规划需要研究地理格局之中的城市景观时空变化和演替轨迹: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有依山势修筑的军事堡垒,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在南京创建都城,依靠山川地形构建军事防御城墙,随后陆续有10个王朝建都南京,山脉水系始终是影响南京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早先帝王依据自然唯物思想选址构筑城市,后来逐渐以唯心说法"王气""风水""紫光"等笼罩地理山川。探究地理视角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新思路,依顺自然地理山水脉络探察城市起源遗址以及发展变迁古迹,分析现代建设破坏的主要地理地段,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自然山脉河流脉络系统,为城市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5.
南京市湿地资源丰富,以南京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建设现状,针对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3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注重部门配合,建立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南京夏季城市热岛三维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南京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下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夏季高温晴天日平均热岛强度达1℃以上,夜间热岛强度稳定且强于白天,热岛分布具有方向性特征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对应较好。白天,城市大气混合层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均大于郊区;夜间,由于城市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及下垫面的粗糙特性,致使城市低空始终存在着一个对流混合层,其高度至少有250 m。城市下垫面高热量储存和强湍流输送的共同作用形成边界层内热岛,热岛强度总体上随高度递减,影响高度在白天约900 m、夜间约300 m。  相似文献   
67.
以南京市为例,构建人工蜂群元胞自动机(CAABC)模型,对200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以实现CAABC模型的校正,并以2007—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案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总体精度(OA)2007年为87.79%,2015年为80.61%;模拟结果的品质因数(FOM)2007年为21.23%,2015年为19.25%。基于CAABC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未来城市土地总量,对南京市2025和203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对城市扩张和生态用地被侵占现象进行分析。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年的城市扩张主要以牺牲耕地和林地为代价,2025和2035年80%的城市扩张面积来源于对耕地面积的侵占,17%的城市面积扩张是由2015年的林地转换得到的。研究表明,准确模拟、预测未来城市格局及评估城市扩张能够对生态用地侵占,以及为决策者合理规划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8.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松散砂土振密造成的早期路基沉降将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地区新近沉积片状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GDS空心圆柱扭剪仪模拟列车振动荷载的实际应力路径,并考虑排水条件、试样围压和加载幅值等因素,初步研究了2000列次(14000振次)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南京新近沉积片状细砂的振动排水特性和竖向累积变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围压对南京片状细砂的竖向累积变形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当试验围压较小时,加载幅值对试样的竖向累积变形的影响更大。其次,排水条件主要对列车运营前期的路基累积变形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后期的累积变形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本文也初步给出了排水条件和不排水条件下南京片状细砂的竖向累积应变增长曲线的新预测公式及其参数取值。研究结论对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新近沉积砂性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累积变形的计算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下蜀黄土记录了东亚季风环境演变的重要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南京仙林(XL)剖面下蜀黄土地球化学元素、风化指标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南京下蜀黄土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下蜀黄土的常量元素与上陆壳化学组分接近,显示其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在堆积以前经历了充分的混合。XL地区的沉积环境比洛川黄土沉积环境要湿润,与洛川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的沉积环境接近,处于较为湿润条件下形成的中等风化阶段。在250~100ka期间,XL剖面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冷干-暖湿-冷湿-暖湿的变化特征。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具有风化成壤作用逐渐增强、气候逐渐暖湿、东亚夏季风逐渐增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基于台风“苏迪罗”(1513)影响前后南京实时高频监测的水汽稳定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再分析资料、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大气水汽δ18O与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水汽过量氘所指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整个台风影响过程水汽δ18O先保持基本不变后一直下降的趋势,而水汽过量氘则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2)根据台风“苏迪罗”影响前后南京水汽δ18O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Ⅰ阶段水汽δ18O较高与南京地区较为稳定的大气条件相对应,水汽过量氘值较低指示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水汽影响;Ⅱ阶段台风环流及其残压和北方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南京地区强降水,水汽凝结和降雨蒸发的共同作用导致水汽δ18O不断贫化,较高的水汽过量氘表明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和局地混合水汽的影响;Ⅲ阶段可能是中尺度下沉气流导致南京地区极端偏负的δ18O和高水汽过量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