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18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330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南海及邻近海区海况季节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雪娟  钱永甫 《气象学报》2000,58(5):545-555
文中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 (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海况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 ,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模拟结果表明 :1~ 1 2月 ,黑潮南海分支是南海北部的一支重要海流 ;黑潮右侧的大尺度反气旋性暖涡全年都存在。在所模拟的海区中 ,南海海区表层海流受季风影响最大 ,季节变化最明显示。改进的 POM对海温的季节变化特征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能再现西南季风爆发前后 ,南海及邻近海区表层海温的突增和暖水区的北推过程 ,以及东北季风开始前后 ,海温的下降过程。这为以后发展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1994年中国华南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形成与夏季风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6,他引:43  
史学丽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0,58(6):666-678
利用 1 994年夏季 ECMWF逐日两次的格点资料和日本的 TBB资料 ,结合这一年华南地区 6,7月的站点降水资料 ,诊断分析了 1 994年夏季风 (主要为南海季风 )活动、华南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这一年的夏季风十分活跃 ,南海夏季风与表征对流活动的 TBB低值带以低频振荡的形式 (周期约为 30~ 60 d)传播到暴雨区 ,与暴雨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强暴雨过程对应着季风的脉动或加强期 ;强劲的季风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 ,其中以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为主 ;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 ,但是都位于较大的水汽辐合和对流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993.
云南雨季早迟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瑜 《气象》2000,26(7):45-49
分析了100hPa南亚高压的变化、500hPa位势高度距平特征与云南雨季开始期早晚的对应关系,归纳总结了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与西南季风建立、雨季迟早的联系,提出了云南雨季开始早迟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994.
995.
广西昆仑关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昆仑关岩体位于广西南丹-昆仑关燕山期花岗岩带西南端,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岩相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高钾钙碱性岩系, 具高硅、富碱和铝、低磷和钛的特点, SiO2含量为68.13~72.61, K2O/Na2O比值介于1.28~1.69之间, 铝指数A/CNK=0.72~1.28, 属准铝质一强过铝质岩石.富集Ga、Rb、Th、U、Pb等元素, 而强烈亏损13a、Nb、Sr、P和Ti.稀土元素具明显负Eu异常, 总体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V"形配分模式.昆仑关古民单元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为93±1Ma, 形成于晚白垩世.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南丹-昆仑关花岗岩带是华南西南端一条重要的铝质A型花岗岩带, 控岩断裂构造为NW向南丹一昆仑关深大断裂.岩石学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含稀土)特征表明岩体侵位于后碰撞阶段的张性构造环境.结合研究范围在晚白垩世的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匹配组合关系, 认为其与印度板块在该时期北移所引起的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所导致的弧后拉张有关, 与浙闽沿海A型花岗岩或碱性岩分别代表了匹配构造体制下的两条A型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996.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  相似文献   
997.
亚洲-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和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扰动温度场上大尺度的东西反相的遥相关现象,其异常变化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夏季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欧洲中心的ERA-40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多年的数值模拟结果,本文主要评估了BCC_CSM1.1(m)模式对于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的空间分布、指数的时间演变及与其变化所对应的亚洲地区夏季环流异常等方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_CSM1.1(m)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中高层扰动温度在亚-太地区中纬度存在的西高东低"跷跷板"现象;模式能够模拟出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的年际变率,但是不能模拟出该指数在20世纪60-70年代明显下降的年代际趋势;模式还能较好地模拟出亚洲-太平洋涛动高低指数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夏季环流的异常:指数偏高年份,南亚高压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带和热带东风急流均加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南亚热带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均增强,东亚季风低压槽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南亚和东亚北部降水增加,菲律宾地区、中国长江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一带地区降水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8.
对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与印度夏季季风降水(ISMR)和季风环流的关系,揭示出:从北印度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印度洋,SST最显著的变化模态是全海盆一致的变化,近50 a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1976,1986年以及1996年间分别有一次跳跃性增温,与太平洋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了长期变化趋势外,南印度洋中高纬度比热带地区有更显著的模态分布.在印度洋SST升温的背景下,ISMR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两者相关较弱.印度洋SST发生跳跃后的不同阶段,许多海区SST与ISMR相关均发生变化,但在春季,热带外南印度洋具有一对相对稳定区,其分布与EOF分析的第2模态相似.根据它们的分布,文中定义了春季南半球偶极子(SIOD),在正SIOD(PSIOD)情况下印度降水偏多,而负SIOD(NSIOD)则反之.环流分析表明,PSIOD(NSIOD)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具有增强(减弱)作用,进而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减弱),在印度地区低空产生异常的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从而影响印度季风环流,使得印度季风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两个平衡态,东亚夏季风也有两个平衡态;季风模态存在强弱的年际变化,其与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年际变化和菲律宾附近对流的年际变化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亚夏季风和季风模态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探讨了印度中部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估和支付。本文数据收集自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和次要来源——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地(提供者)和低地(受益者)相互关联,并为广大人口提供生计支持。该区森林覆盖了约63%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水资源也很丰富,恒河及其支流满足了全国约42%的用水需求,并且水力发电约为30000 MW。由于环境清洁无污染,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较高。尽管耕地仅占18%,但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当高,这里生长着多种作物品种。然而,由于地形崎岖、偏远和不利的环境,高地人民无法以最佳方式利用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高地人民贫穷,面临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粮食短缺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对有形和无形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估价,并进行支付。对下游群众使用的无形资源进行征税,向上游群众发放绿色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