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94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38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定义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强度变化指数和面积变化指数,分析了其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暖池强度和面积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0-80年代,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增加趋势;80年代以后至2000年增加的趋势加大。将水平风速分解为无辐散分量和无旋分量,分析了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尽管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并不十分明显,但在特定的季节和特定的对流层高度上这种响应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92.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关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回顾了热带海温对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关联的影响及过程。最后,提出了在热带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尺度变化、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3.
东北印度洋赤道90°E海岭和孟加拉扇MD81349,MD77181岩心记录了30万a来气候变化的历史.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方解石晶体)的天然热释光变化与δ18O反映的冰川旋回存在着良好的一致性:天然热释光强度的增大与间冰期对应,降低与冰期对应.对MD81349岩心天然热释光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结果显示热释光的显著周期为99,46,23,20和11ka,其中99,46,23,20ka分别与天文学周期中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100ka,地轴倾斜度(黄赤交角)周期54,41ka,太阳辐射年度差异的岁差周期23,19ka接近,这表明地球冷暖交替与太阳辐射强度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在不同海水温度条件下结晶形成的方解石晶体的热释光强度差异显著,因而有孔虫壳体积存的热释光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千米,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二维印度洋碳循环模式的模拟结果,集中对表层海洋中的CO2分压分布及其控制因子、海洋生物对海气CO2交换的影响、海洋营养物含量的改变和海洋环流的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与实际的GEOSECS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做比较;研究了与表层海洋CO2分压相关的海洋条件,较详细讨论了形成海洋表层CO2源与汇系统的决定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得到了海洋热力因子和海洋环流对海洋表层的CO2化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物过程仅处于次要地位的重要结论。此外,还利用建立的海洋碳模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数值试验,详细讨论了海洋的物理化学因子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16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进行合成分析和SVD分析。结果表明,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3~5月)海温为一致正(负)异常时,夏季(6~8月)副高偏南(北)偏西(东)偏强(弱),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997.
Using data from Argo and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the role of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southeastern Arabian Sea (SEAS: 60°E–75°E, 0°–10°N) is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from 1960 to 2008. It is found that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ppears in June in the SEAS. This warm SST accompanying anomalous southeastern wind persists for six months and a thicker BL and a corresponding thinner mixed layer in the SEAS contribute to the SST warming during the IOD formation period. The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helps to form a thicker BL and a thinner mixed layer, resulting in a higher SST in the SEAS. Warm SST in the SEAS and cold S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SEAS intensify the southeasterly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hich transports more moisture to the SEAS, and then induces more precipitation there.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process among wind, precipitation, BL and SS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nomalous warming in the SE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OD events.  相似文献   
998.
李秋香 《地球》2012,(5):89-93
2004年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2005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8.7级地震、2006年爪哇岛附近发生7.2级地震、2007年秘鲁发生8.0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09年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强震……今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8.6级地震,4月12日墨西哥接连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人们感觉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无怪乎网友戏称地球已  相似文献   
999.
城市热岛对未来气候变化有影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前景"2009年报告指出,目前大于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1]。因此需要关注城市热岛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是否有影响。1观测到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变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用59年Ishii再分析温度资料,讨论了热带西南印度洋(SWTIO)上升流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与上升流区有关的温度距平的变化,同时分析了其与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关系,结果显示SWTIO 上升流在南半球冬、夏季比较强,春季最弱。它的范围在5°~1°S,在东西向从50°E可以伸展到90°E。该上升流区的变化与温跃层的温度距平有密切的关系,并存在明显的5 a振荡周期。SWTIO上升流区温度距平的5 a周期振荡是由热带东印度洋温度距平在最大垂直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向西沿着11.5°~6.5°S传播过来的,它与热带太平洋的温度距平传播方式不同。SWTIO上升流是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偶极子 超前SWTIO上升流区温度变化5个月,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57,NINO3区指数超前SWTIO上升流区指数2个月达到0.49。当热带印太区域的大气风场改变,影响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SSTA,出现ENSO和DIPOLE,进一步向西传播到SWTIO次表层,导致SWTIO上升流区出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