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1388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中国甘肃省的黑方台阶地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人类定居和开垦活动,并自1968年发展为灌溉农业。随着灌溉的进行地面已出现沉陷和滑坡。地表沉陷是由灌溉水的充填引起黄土结构崩塌造成的。然而崩塌和湿润化对剪切特征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湿化后的黄土剪切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对马兰黄土未经扰动和重塑土样的直接剪切盒测试。结果显示未扰动土样的粘合力和内摩擦角在湿润化后都下降了,而所观察到的重塑土的弹度参数只有少许变化。未扰动土的不饱合粘合力,据认为其受胶结物质的影响,在饱合后消失了。经灌溉的土的不饱合强度参数与未灌溉土相比表现出差异,它们可能受土壤水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72.
饶水平 《地理教学》2005,(11):23-25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特色。  相似文献   
73.
针对数字航测相机的校准需求,为解决数字航测相机内方位元素及畸变参数校准难题,依据数字航测相机校准精度指标要求,设计了高精度相机测试转台,分析了转台的误差来源,并对测试转台定位精度和定位重复性进行了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设备满足数字航测相机高精度校准需求。  相似文献   
74.
庙山铜多金属矿床是在粤西阳春盆地内新近发现的一处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于泥盆系的陆源碎屑岩和含泥质的碳酸盐岩中。本文以矿石矿物黄铁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新技术对其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庙山铜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以富Se、Te和As,贫Ni元素为特征,其Co/Ni和S/Se比值特征指示其成因与岩浆热液型矿床密切相关;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其主要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以富Mn、In、Se,贫Ga、Ge、Tl等元素为特征,总体与国外一些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如Baita Bihor、Majdanpek、Ocna de Fier和Valea Seaca)相似。同时,闪锌矿的部分微量元素比值(如Zn/Cd、Ga/In等)以及相关的微量元素图解(如Ge-In, Ge-Se等)均表明庙山矿床的成因类型与矽卡岩型矿床一致。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矿石的δ34S值较为集中(-0.4‰ ~ +2‰),平均0.69‰,具有较为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岩浆来源的特征。以地质现象为基础,结合硫化物原位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数据,我们认为庙山铜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已发现系列砂岩型铀矿,由东往西依次有东胜铀矿、杭锦旗(纳岭沟)铀矿、大营铀矿等大型、特大型矿床,成为我国目前砂岩型铀矿发现规模最大、最具远景的地区。研究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铀的存在形式及铀矿物特征对砂岩铀矿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认识对铀的地浸开采可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砂岩型铀矿形成机制或矿床形成环境及成因的重要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纳岭沟铀矿等主要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电子探针测试,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认为盆地北部铀矿的铀矿物类型主要为铀石,含少量的沥青铀矿、钛铀矿、水硅铀石、钍铀石等;铀矿物常与黄铁矿、有机质(煤屑)及方解石相伴生。采用逐级化学提取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铀矿物占矿石中铀配分的比例关系,认为其中铀矿物和吸附态约各占铀存在形式的50%。首次对砂岩型铀矿的铀矿物进行微区原位LA-ICP-MS稀土元素分析,认为ΣREE在铀矿物铀石中高度富集,是矿石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稀土元素是铀矿石中可综合利用的有益组份,其标准化曲线表现为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强烈,δEu和δCe具较弱的负异常,说明总体上铀矿化形成于外生后成环境。从上述铀矿物特征,初步探讨了铀矿化形成的环境与成因,认为铀矿化形成经历了至少为低温流体作用的环境;铀矿化形成于浅部地壳即外生后成环境而与深源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76.
77.
风化是引起莫高窟围岩(砂砾岩)破坏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莫高窟的长期保存。为研究莫高窟玉门组砂砾岩的风化特征,选取莫高窟南侧一处崖体为试验点,采用逐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在距崖体侧表面0cm、3cm、5cm、8cm及10cm深度处进行现场声波测试、回弹测试并取样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和易溶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莫高窟围岩在风化作用下强度降低,现场声波测试和回弹测试结果均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砂砾岩胶结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长石、白云石、石膏等,主要黏土矿物是绿泥石;其可溶盐主要包括Na2SO4、NaCl、CaSO4等。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及试验结果,分析了影响岩体风化的主要因素,初步讨论了岩体的风化机理,包括:(1)温度应力引起岩体结构破坏和裂隙发育;(2)胶结物中的主要矿物方解石易于发生水化作用,转化成易溶的Ca(HCO32,发生迁移,破坏岩体的胶结结构;(3)盐风化也是岩体风化的一个重要方式,Na2SO4、CaSO4等可溶盐在水汽作用下发生溶解、结晶及水合作用,体积膨胀,对孔隙壁产生较大压力,致使岩体颗粒之间联结减弱,结构破坏,裂隙发育。  相似文献   
78.
余志峰 《甘肃地质》2016,25(3):27-33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甘肃省中心实验室是地质实验测试行业的重要一员,成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解放前是西北的重要化工策源地,1952年划归地质部,为白银厂铜矿的开发承担了大量分析测试工作。甘肃省地矿局建局后,陆续增设了岩矿鉴定、光谱分析、选矿试验、物性测试等专业,发展成了一家综合性地质实验测试机构。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火试金实验室及贵金属富集方法;承担了镜铁山铁矿、金川铜镍矿等矿山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及选矿试验工艺研究;参与编写了地质实验测试专业教科书《岩石矿物分析》第1版至第4版[1],编写了《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规程》[2]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点规程》[3]等专业书籍;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1∶20万化探扫面测试方法的制定及样品测试工作;参与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及超基性岩、铬铁矿、非金属矿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协助西北地区其他单位实验室的组建并培养了大量分析人员。在属地化后,检测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方法创新,利用XRF、ICP-MS、ICP-AES等大型设备代替了部分传统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了"甘肃省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立项和矿物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岩土力学》2016,(7):2119-2127
针对顺层边坡降雨模型试验中的监测元器件易失效和支挡结构受力测试困难等问题,尝试采用光纤光栅技术解决以上问题。在推导不同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原理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FBG)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测试元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倾角为40°的有、无支挡顺层边坡开展降雨模型试验,并对坡体位移、框架锚杆和抗滑桩受力等物理力学量的降雨发展特征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测试元器件在降雨等恶劣工作环境下仍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特性。在降雨过程中大倾角无支挡顺层边坡易发生层间错动现象,但对其施加支挡结构之后,不仅位移变化模式由陡变型转化为缓变型,且层间错动现象得到了控制。降雨过程中边坡支挡结构内力增长速率较快位置由后部逐渐向前部及深部转移,雨后顶层框锚结构内力增长不大,底层锚杆和抗滑桩内力在雨后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且在降雨结束后2 h左右才达到稳定状态,可据此确定降雨工况下顺层边坡重点监控的部位及时间。研究成果为顺层边坡模型试验监测及降雨工作特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0.
针对普通凝胶抗温能力较差难以适用于高温地层堵漏作业的问题,通过设计合成抗高温凝胶主剂GN-1并运用二次交联技术,研发了新型抗高温凝胶堵漏材料。优选配方为:淡水+1.5%GN-1+0.15%地面交联剂+1%井下交联剂+0.2%抗氧化剂。通过热滚老化与高温流变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凝胶抗温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180 ℃下老化24 h后,7.34 s-1下剪切粘度>10000 mPa?s。大幅加重后180 ℃老化24 h仍能保持较好的粘弹性。此外还考察了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成胶性能以及与聚磺钻井液体系的配伍性,为抗高温凝胶堵漏材料在现场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