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652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370篇
地质学   640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61.
刘亢  李岩峰  郭辉文  张迎峰 《地质学报》2021,95(8):2346-2360
1948年川西理塘M7. 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始于无量河以北,往东南沿藏坝盆地北东缘、德巫盆地东南缘,延伸至德巫乡北,分为南、北两段,而在交德附近存在约3 km长的地表破裂空区。对同震地表破裂的线密度和同震水平位错量进行分段统计后揭示,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位于德巫盆地中部交德东南约4~5 km处。对理塘同震地表破裂的Riedel剪切分析结果指示,该破裂带主要由R剪切组成,以发育雁列状排列的挤压鼓包(Push- up)为主要特征,伴有少量R′剪切与T裂缝,缺少P型与X型剪切。其中R剪切占95%以上,其在藏坝段(北段)的优势方向为318°,德巫段(南段)为315°,整条地表破裂带的R剪切平均方向为316°。同时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雁列状挤压鼓包主要以平缓的“弧形”为主,这与1981年道孚MS 6. 9地震和2010年玉树MS 7. 1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出现大量反“S”形挤压鼓包有所不同,推断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密切相关。沿强滑动速率走滑断层地震破裂带的Riedel剪切发育会更为完善,挤压鼓包也更发育,易形成反“S”形,反之则以平缓的“弧形”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948年理塘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主要受藏坝盆地与德巫盆地控制,而且藏坝段(北段)与德巫段(南段)的R剪切方向存在偏差,这可能与两个拉分盆地的发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2.
由于存在地层缺失、井眼穿层不断变化、重点层段测井曲线较少、井眼环境复杂、测井响应值与储层参数关系较为复杂等特点,页岩气储层水平井测井解释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水平井钻遇地层模型—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响应差异分析—水平井曲线校正—基于直井的参数评价模型”的评价技术流程,进行页岩气水平井TOC测井评价。在测井评价中,针对响应规律复杂的特点,采用直方图法进行测井响应规律分析,同时考虑到水平井测井曲线较少,为了综合利用测井曲线信息,结合曲线重叠方法提出双重信息融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本方法在充分分析测井响应差异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测井曲线进行校正,且提出的双重信息融合模型具有能充分利用测井信息、评价精度高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决薛虎沟煤矿复采煤层回采巷道受双重采动影响下的支护问题,经现场观测,部分巷道顶板存在上部空巷与煤体并存现象,增加了支护难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106A2巷道在双重采动影响下围岩稳定进行了受力状态分析,并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原支护方案不能满足此条件下的巷道稳定,需要对巷道顶板和右帮(2-106B工作面侧)采取补强支护。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106A2巷道采取补强支护方案后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补强方案合理。另外,在现场采用十字布点法对2-106A2巷道受双重采动影响230 m这段巷道进行了围岩变形量观测,巷道顶板下沉最大量195 mm,左、右两帮移近量分别为124 mm、265 mm,巷道顶板破碎区变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64.
目前产生地震的机制仍以弹性回跳说为主:地震是因为断层错断使岩层的弹性能释放而引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仅断层错断后的弹性能,是否真能达到实际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因此,有必要探讨地震初动后破坏性强震的性质及其真正的能量来源。文章根据沉积地层中的储集层及其压力的特点分析得出,储集层内含有大量的高压流体,其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产生流体物理爆炸,有可能是强震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得出,当断层破裂并刺穿面积较大的储集层时,其压力释放所产生的弹性能可以达到震级8.0以上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人为的工程活动也可引发小规模的流体压力的释放现象,如钻井时的井喷、水力压裂会诱发有感地震等。同时,文章根据对距离震中较近的地震台的波形及传播射线路径分析认为,强震波动可能不是横波S波,而是涨缩波P波,据此不能排除强震是由爆炸所致。综合汶川地震多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时间域和频率域特征、地面观测到的爆炸现象、地震后科学钻探获得的岩心等大量直接或间接证据,说明了这种流体爆炸能量释放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地震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微破裂阶段Ⅰ,该阶段有流体活动,并可产生动电效应,但未触发地震初动;地震初动后的断裂破裂阶段Ⅱ;由流体压力释放产生地震强震阶段Ⅲ。   相似文献   
65.
本文基于Haskell的3源辐射谱模型,加上介质非弹性吸收项,几何扩散项和自由面放大效应,推演出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表达式。据此,建议一种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用Morgan Hill和Imperial Valley两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资料,单震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建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是合理的。与Joyner和Boore所用的衰减模型相比较,剩余标准差可减少0.1——0.2。本文所考虑的震源破裂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分别用于不同断层类型的地震,如单侧和双侧走滑型地震及倾滑型地震,分别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文章最后给出了美国西部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的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66.
张之立  王成宝 《地震学报》1989,11(3):291-302
按照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及更多的补充资料,重新计算了唐山地震序列中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用新方法和原有方法重新测定了主要地震的破裂几何尺度和震源参数.并进一步研究了1976年至今的余震活动性. 新结果指出,两个7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更加相似,破裂方向也几乎相同.Ms=7.8地震的破裂长度在77——87km之间.它东北端的破裂终止点是在榛子镇稍南而不是芦龙附近.根据新的结果,本文提出一个非等长雁行断裂力学模式.理论和试验结果指出,新模式能更好地模拟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并能较好地解释那些用已有模式不能解释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67.
68.
由二维破裂模式导出的地震定标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陈海通 《地震学报》1989,11(4):337-350
使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导出了大小不同地震的震源位移谱的表达式.位移谱有三个拐角频率fc1,fc2,fc3.fc1和fc2分别联系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破裂时间,fc3联系着震源函数的上升时间.根据三个拐角频率,可以把位移谱u()分成四个区域,在Ⅰ区,fc1,u()=u(0)f0;在Ⅱ区,fc1c2,u()1/f;在Ⅲ区,fc2c3,u()1/f2;在Ⅵ区,f >fc3,u()1/f3.由于在四个区域u()随频率的增加下降的速度不一样,决定了震源参数在不同的震级范围内(也就是不同地震矩范围)有不同的表达式.假定地震满足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以及动力学相似条件,因而地震矩M0,长度和宽度方向的破裂时间、上升时间都可以用断层长度L来定标。根据Dziewonski and Woodhouse给出的1981——1983年800多个地震的地震矩M0资料,以及BISC给出的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来确定定标律中的常数.这样就可以从定标律推导出震源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69.
双重介质污染质运移模型研究及其在岩溶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双重介质理论,在天然裂隙系统中对其裂隙域和孔隙岩块域建立了二维水流和污染质运移模型。讨论了岩块为斜方体、椭园柱体和任意不规则几何形态条件下,耦合项(Γ)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分别对流速、弥散度、孔隙度等因素对污染质运移的控制和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模拟了济南东郊约85km~2岩溶含水层中Cl~-离子的运移情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