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引入基于Gassmann方程的流体替换方法,在分析地震波P波速度、波速比与岩石孔隙度和饱和度关系的基础上,应用于珊溪水库地震波速比和P波速度变化特征研究,得到:(1)珊溪水库震中区岩石始终处于接近水饱和的饱水状态,波速比和P波速度"下降-回升"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震中区岩石"孔隙度增大(饱和度减小)-饱和度增大"的变化,每一丛地震的波速比由极小值逐渐增大为极大值是由于岩石从不饱和状态变化到饱和状态;(2)根据每一丛地震波速比的变化,计算得到珊溪水库流体扩散率αs=1.06×104 cm2 s-1,该数值与美国南卡罗莱纳水库、巴西Acu水库、广东新丰江水库的流体扩散率基本一致;(3)震源区岩石孔隙度上限值为8.7%~2.0%,该数值与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测定的珊溪水库坝址区新鲜流纹斑岩的孔隙度平均值一致。  相似文献   
72.
在非均质天然气藏中,天然气一般呈细小"斑块状"分布于含水岩石骨架内。这种非均质性,即"斑块状饱和",会引起显著的地震波速度频散和能量衰减现象。为了建立地震响应和流体类型之间的联系,本文进行了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建模。首先利用CT扫描分析部分饱和岩石中的流体分布,然后预测不同频率下波响应与岩性、孔隙流体基本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岩石薄片分析孔隙结构和地震反演数据制作岩石物理图板,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阿姆河右岸地区的灰岩气藏,基于叠后阻抗反演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采用地震数据估算岩石孔隙度与含气饱和度,预测结果与多井试气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73.
井中震电效应的模拟实验研究(Ⅱ):孔隙饱和岩石部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小功率直流电源(32V,3A),正交于声波传播方向供电,实验考察了直流电场对4块砂岩岩心的声学性质的影响,发现了一些以往文献没有报导的实验现象,总体上,有1)随通电时间增长,电流强度下降,最后趋于“饱和”;2)岩石的声速有先降后升的趋势,相对变化一般小于2%;3)纵波幅度呈现下降趋势,相对变化幅度最大可达到80%;4)声速和声幅的变化与岩石的渗透率有正相关关系,例如D7#20由于渗透率很低,因此声速和声幅的变化很小.结合岩石电阻率增大以及对含水饱和度影响岩石声学性质的一般认识,认为实验现象与电解导致的岩石孔隙内部含水饱和度的下降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对目前电法—地震勘探实验某些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4.
海底冷泉羽状流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对水合物稳定带的边界具有指示作用,是未来能源勘探的重要领域.研究海底冷泉羽状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集区域及成藏环境等均有重要意义.当前获得海底冷泉羽状流的地震响应主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然而该过程所依据的含气泡介质声速模型及随机介质理论不能完整描述海底冷泉的物理性质,采用的声波方程也不适用于高频地震波数值模拟.为了准确地实现海底冷泉羽状流地震波数值模拟,精确分析其地震响应特征,本文提出利用Keller-Miksis气泡振动模型来描述气泡在声波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同时考虑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海底冷泉气泡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采用含气泡液体声波方程进行海底冷泉高频地震波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海底冷泉羽状流地震响应的高精度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75.
岩石物理模板采用测井解释的各类岩性矿物骨架点值,选取适合该地区的岩石物理模型,模拟在不同储层组合、不同孔隙及不同饱和度情况下,储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引起的储层测井参数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变化,定量地建立起储层参数同地球物理弹性参数间的解释关系模版.本文根据新场JS42气藏储层参数分析结果,尝试性地将岩石物理解释模板应用于储层定量解释中,对储层高产气区、含水区域进行定量解释,并预测了该气藏的气水界面,该预测结果与实钻井测试情况吻合,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6.
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测井方法.针对研究区块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油藏特点与饱和度监测的现状,对比研究了现有监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同时考虑脉冲中子、非弹性散射与地层中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这种不同油藏地质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系列优化方案.针对某区块编制了整体监测方案,并且对监测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解释.多口井实施和应用表明,该方案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7.
设计了模拟波浪作用下底床渗流的试验装置,制备了不同饱和度的粉土底床。通过室内试验,对比了饱和粉质底床和非饱和粉质底床对循环荷载的响应。室内试验表明,气体的出现降低了底床的饱和度,影响了底床的稳定性,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底床更容易发生渗流,出现泥火山等现象。同时,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孔压没有明显累积,因此,本文中引起渗流发生的作用为瞬态孔压,而非残余孔压。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常规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多油层开采动态、层间干扰、开发效果分析等,对一维水驱油恒压驱替渗流过程进行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在采出端见水前,通过油水两相区压力、纯油区压力及总压差之间关系,结合Buck-ley-Leverett方程,建立累计注入量与注入时间的关系,以及见水前位置、时间、含水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求解前缘位置、前缘压差、注入速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采出端见水后,分析注入速度与采出端含水饱和度关系、累计注入量与采出端含水饱和度关系,以及采出端含水饱和度与时间的关系,建立见水后位置、时间、含水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求解见水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注入速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该结果为驱替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含水饱和度的分布、各物理量之间的理论关系等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9.
非饱和黄土非线性K-G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G模型较之E-μ模型有较好的优越性,每个参数都能与土的剪切模量或体变模量直接联系,便于岩土工程的非线性理论和计算分析。以西部甘肃永登非饱和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大量不同湿度下的非饱和黄土常规三轴试验,获得不同初始饱和度下的K-G模型参数,进一步研究这些参数随初始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模型参数和初始饱和度的相关表达式。在实际工程中,用测得的非饱和黄土的湿度指标,就可以得到黄土的K-G模型参数进行非饱和黄土的增湿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避免吸力的量测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油气勘探开发中阿尔奇公式是评价油气含量的经典模型,该模型适用于粒间孔隙的纯砂岩地层.然而实际油气评价中更多时候是以复杂孔隙结构地层为对象,复杂孔隙结构地层岩电关系却呈现出非阿尔奇特性,这意味着利用阿尔奇公式求取这类储层饱和度的可靠性大大降低.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变m、n指数和根据孔隙结构分类建立饱和度模型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此类地层饱和度评价的要求.但以上方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经验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复杂孔隙结构地层饱和度的准确评价问题.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将岩石等效为规则的圆柱体,由串联孔隙体积、并联孔隙体积和骨架体积构成,由许多这样大小不一的孔隙分量并联/串联构成整个岩石的导电体系,并引入孔隙结构系数表示不同孔隙的体积比,精确地描述了由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非阿尔奇特性.其应用瓶颈是孔隙结构系数、饱和度因子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本文以等效岩石组分模型为基础。利用核磁测井资料和球管模型确定孔隙结构系数,根据孔隙结构寻优路径对地层进行分类,以岩电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分类确定模型参数,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迭代计算地层饱和度,从而配套形成基于孔隙结构的饱和度评价方法.岩心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基于孔隙结构的饱和度模型与阿尔奇公式相比在复杂孔隙结构地层饱和度评价中具有优越性,在复杂孔隙结构地层含油气饱和度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