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1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31.
通过对1966年邢台7.2级大震和1970年通海7.8级大震水-震过程的分析以及40多年来云南涝旱剧变与M≥6.2强震的相关研究,得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面积、大幅度涨落,很可能是孕震区应变非线性增长并驱使孕震体进入不稳定状态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2.
近些年来随着生境的破坏其分布面积急遽下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本研究首次将声呐探测技术应用到海草床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在河北唐山乐亭-曹妃甸沿海发现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鳗草(Zostera marina)海草床,海草床面积高达29.17 km~2,绘制了鳗草分布图和水深分布图,并对鳗草生物量和茎枝高度等基本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调查。该发现极大丰富了中国海草数据库,并为鳗草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也为周边海洋牧场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3.
两次大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76年松潘7.1级和唐山7.8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变化及各向异性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理论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变化的各向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各向异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台站的方位性差异:二是同台不同测向的差异。这种各向异性主要外观因素是台站的震中距、方位、测向、介质的力学因素和地震本身的机制;内在因素主要是原生裂隙的膨胀、闭合和排列、新生裂隙或破裂的发育、贯通、排列受应力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6,28(3):334-335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735.
736.
解滔  薛艳  卢军 《地球物理学报》2022,(8):3064-3077
我国自1967年开展视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以来,在观测站400 km左右范围内共发生16次/组MS7.0以上地震.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观测数据梳理发现,在其中12次/组地震前视电阻率呈现出了中短期下降/上升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将地震同震位错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获取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相对的介质变形特征和空间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呈现下降变化的观测站位于地震发生前的挤压增强区域,而呈现上升变化的观测站则位于相对膨胀的区域.实验室内岩石物理实验和野外原地实验结果、以及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因此,分析认为12次/组MS7.0以上地震前的视电阻率变化,可能与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737.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738.
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报出地震三要素,是速报工作的关键.经过对所选的速报地震进行分析定位后,发现在速报中,所选台数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包围震中为原则的前提下,一般网内与网缘地震所选台数在7个台,网外地震所选台数在7~9个台,这样的速报结果与新疆地震目录结果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739.
掩卷之时,油然生出一种久违的、神圣而温暖的呼应。我想说:“非比,你是一位勇者,你的《悲壮的历程》是曾经失败的勇者向世人的告白”。《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是妻子写给亡夫的一封31万字的长信。信中回顾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10年和震后30年的专业足迹与心路历程。围绕地震预报这一主题,详述了作者个人的所触,所为,所思,所悟。在唐山地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回忆录和纪实作品中,《悲》书因其主题的敏感,内容的厚重,以及个人视角和叙事形式的独特,受到了特别关注。在2006年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中,媒体关注的热点大都落在“重建…  相似文献   
740.
祁连山构造带地震迁移活动研究表明,存在不同震级层次的地震迁移现象:①大震顺构造带迁移由东而西震级衰减;②中强地震沿构造带东、中、西段交替发生;③横构造带地震跳迁会影响顺构造带地震的有序迁移;④祁连山中东段—东段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